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译文

于是秦王召见赵国使者蔺相如,问道:“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答应吗?”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我们不能不接受。”秦王说:“如果给我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蔺相如说:“如果秦国拿城邑求璧而不给,那责任在于秦国;赵国给璧却不给秦国城邑,那责任也在赵国。比较两者的利害,宁可答应让秦国得到璧。”秦王说:“有谁能出使秦国呢?”蔺相如说:“大王如果真的没有人可以去,我愿意带着璧去访问秦国。如果城邑能进入赵国,但璧留在秦国;如果城邑不能进入赵国,我愿意把和氏璧完好带回赵国。”于是,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上会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将和氏璧传给美人和周围的大臣们看,大臣们都齐声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到秦王没有打算用城邑来补偿赵国,就上前说:“这块璧上有瑕疵,请指示给大王看。”秦王把璧给了蔺相如,蔺相如趁机快步后退,靠在柱子上,气愤得头发都竖起来了,对秦王说道:“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书信到赵国,赵王召集群臣讨论这件事,大家都说‘秦国贪婪,它倚仗自己的强大,以空言来要求和氏璧,想要得到城邑恐怕不可能成功’。商议的结果不想给秦国璧。我认为作为普通百姓之间的交情还不值得互相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使秦、赵两国关系变得紧张,这是不行的。所以赵王斋戒五天,让我捧着璧拜送国书于朝廷。这样做是为了向秦国显示赵国的威严,以示敬意。现在我到了秦国,大王在宫里接见了我,礼仪非常倨傲,得到了和氏璧后马上把它传给了美人,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并没有用城邑来补偿赵国的意思,所以我再次取回了和氏璧。大王如果一定要急于得到璧,那么现在我的头今天和璧一起被砸碎在柱子上了!”

赏析:

这段历史故事展现了蔺相如机智过人的一面。他巧妙地运用智慧与对方进行交涉,不卑不亢地维护国家利益。他的言辞犀利,既体现了个人的尊严也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以及各国间的外交策略与政治斗争。

从文学角度来看,蔺相如的形象塑造生动鲜明,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染力。通过对话形式展示蔺相如的智慧与胆识,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性格和当时的政治氛围。此外,故事中的细节刻画,如秦王的态度变化、群臣的反应,都为整段文字增色不少,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且引人入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