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诗句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史记》中对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蔺相如和战国名将廉颇的记载。
-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 蔺相如手中抱着和氏璧(一块珍贵的玉),目光盯着柱子,准备用玉砸向柱子。这里描述了蔺相如在秦王面前展示玉璧的紧张情境。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 秦王看到蔺相如的举动,害怕和氏璧被破坏,于是表示歉意,并坚持要求。
-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秦王承诺从现在起,将之前约定割让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归还给赵国。
-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蔺相如意识到秦王的真正意图是为了得到和氏璧,而并非真地将城池赠与赵国。他警告秦王,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不应轻易赠送。
- 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 由于蔺相如的警告,秦王认识到强行夺取和氏璧是不现实的,于是同意给予五天的时间进行斋戒,并将蔺相如安置在广成传。
-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 蔺相如意识到即使秦王斋戒了五天,也决定违背协议不还城。于是,他安排随从穿粗布衣服,带着和氏璧从小路逃跑,回到赵国。
-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 在秦王斋戒五天后,他按照古代礼仪在宫廷里设置了九宾礼,迎接赵国的使者蔺相如。
-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蔺相如到达秦国后,对秦王说:“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没有哪一个能坚定明确地遵守承诺。”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 蔺相如担心被欺骗,为了保护赵国的利益,决定亲自带和氏璧回到赵国。
-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 指出秦国的强大而赵国的弱小,秦国派遣一位使者到赵国,但赵国仍然恭敬地送上和氏璧。
-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 蔺相如认为,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如果秦国首先割地给赵国,赵国怎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呢?他知道自己欺骗大王会受惩罚。
- 臣请就汤镬 - 蔺相如请求受到烹煮的刑罚。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只有大王和大臣们共同商议此事。
译文及注释
- 第一句: 蔺相如手握和氏璧站立,想用它击打柱子。
- 第二句: 秦王担心和氏璧会被打破,便道歉并坚决请求交换。
- 第三句: 秦王派人调查地图,答应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
- 第四、五句: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是假装要送城给赵国,实际上不会实现。他建议秦王在斋戒五日后举行隆重的九宾礼,然后他才敢把璧交给秦王。
- 第六句: 蔺相如知道秦王可能不会兑现承诺,因此安排随从扮作平民,带着和氏璧从小路逃回赵国。
- 第七、八句: 秦王斋戒五天后,在宫廷里举行了九宾礼招待蔺相如。
- 第九、十句: 蔺相如警告秦王,自秦穆公以来,其他二十位君王都没有明确的承诺。他还表达了自己担心被欺骗和背叛赵国的心情。
- 第十一、十二句: 蔺相如认为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如果秦王首先割让城池给赵国,赵国怎么敢保留和氏璧并得罪大王呢?因此,他认为自己欺骗大王会受到惩罚。
- 第十三句: 蔺相如请求被处以烹锅之刑。
- 第十四句: 最后,只能由大王和大臣们共同商讨此事。
赏析
此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录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蔺相如智退秦王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和忠诚的品质,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坚定维护。故事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