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诗句:
1 鸿门宴 -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表示,自己刚刚离开,不便拒绝,于是接受了项王的邀请。这里的“鸿门宴”指的是历史上的楚汉相争期间的一次著名宴会,刘邦在这场宴会上被项羽所逼,差点丧命。

  1.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大义凛然的态度,意指在国家大事面前,应当顾全大局,不必斤斤计较小事。
  2.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这里描述了一种被压迫的局面,比喻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无力反抗。
  3. 遂去。
    表明沛公决定离开宴会现场,不再参与这场可能危及生命的政治博弈。
  4.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说明当时项羽的军队距离沛公所在的军营非常近,仅相距四十里,形势对沛公极为不利。
  5.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为了安全起见,选择步行并快速离开,只带了少数亲信随从。
  6.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告诉张良,如果通过这个路径前往自己的军营,路程不会超过二十里。他希望张良能先行一步,以便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
  7.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张良作为刘邦的代表前来向项羽表示感谢,称沛公因为不胜酒力而无法亲自前来,只能委托他来表达敬意。同时,他也带来了白璧和玉斗各一对,以示诚意。
  8. 项王曰:“沛公安在?”
    询问沛公是否还在那里,显示项羽仍然警惕着刘邦的动向。
  9.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项羽接过白璧放入座位,而亚父(范增)则把玉斗摔在地上打碎,并感叹地说:“小子不足以与我共谋大业。夺取我江山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现在都将成为他的俘虏了!”

译文:
沛公已经离开了鸿门宴,项王派都尉陈平召见了沛公。沛公说:“现在我出来了,没有理由拒绝,我该怎么办呢?”樊哙说:“重要的事不回避小事情,重大的礼节不推辞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在把刀放在我们脖子上,我们是砧板上的肉,怎么还能推辞呢?”于是他就离开了宴会。于是命令张良留下道歉。张良问:“大王您带来什么礼物?”沛公说:“我带着白璧一双,想要献给项王;玉斗一双,想要送给亚父。”正赶上项王生气,所以不敢拿出来献上。你帮我把它带给项王吧。”张良答应了。就在那时,项王的军队驻扎在鸿门,而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两者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十里。沛公就带着骑兵离开了营地单枪匹马地逃跑,跟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个人拿着剑盾快步跑着逃走,从小路从郦山跑到芷阳。他告诉张良说:“从这里小路到我军那里,不会超过二十里。如果我到达军中,你就进去通报吧。”沛公已经走了,张良进入军营向项王致歉,说:“沛公因为不胜酒力而不能前来,谨让我来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再拜呈献给大王您的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呈献给大将军足下。”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却独自逃了出来,现在已经到了军营里。”项王就接过白璧放入座位。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撞击它后将其击碎,说道:“唉!这小子不值得和我共同谋划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现在我们这些人都要成为他的俘虏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