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翻译】
儒者有可以信赖的,不可轻易利用;可以靠近的,不可逼迫;可以杀掉的,不可侮辱。他们居住不奢侈,饮食简朴,过失可微辨但不可当面指责。他们刚毅坚定如此。
儒者有忠诚诚信作为铠甲,礼义作为盾牌;以仁爱为行为准则,以道义为生活目标。即使面对暴政也不改变立场。他们独立自主如此。
儒者有一亩大小的住宅空间,四周墙是低矮的,门用柴草做的,窗户小得只能容下一人进出。穿着朴素的衣服出去,一天只吃两顿饭,上面答话不敢怀疑他的意图,上面没有回应他也不敢谄媚。他们的仕宦生涯如此。
「儒者与今人为邻,与古人为友;今世行之有效,后世以为法度;遇到不合时宜的时代,上面不援手,下面不推举,谗言谄媚的人结成朋党而陷害他,身虽危难却志节坚定,虽然起居不安,终究坚守自己的信念,仍然惦记着百姓的痛苦。他们对忧思如此。
【赏析】
这是一篇关于古代儒者的评论,通过对儒者的行为、态度和精神风貌的描述,展现了儒者的理想主义精神和道德追求。
- 儒者的精神特质:
- 可亲可近:儒者不仅可接近,而且能够受到尊敬。他们的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体现了一种淡泊名利、崇尚简朴的生活态度。
- 刚毅坚定:儒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立场。他们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即使在逆境中,也依然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
- 忠信仁爱:儒者以忠信为行事原则,将仁爱作为处世之道。他们关心民众疾苦,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 儒者在社会中的角色:
- 社会栋梁:儒者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学识,成为社会的栋梁。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文化传承:儒者不仅是社会的建设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创新和发展新的文化形态。
- 儒者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 世态炎凉:儒者在社会上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他们可能因为坚守原则而受到排挤或打压,也可能因为过于正直而被误解或攻击。然而,他们从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 舆论压力:儒者在社会中可能会面临各种舆论压力和攻击。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可能会引发争议甚至诽谤,但他们从不因此而动摇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 儒者的价值观:
- 仁爱: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仁爱。儒者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改变他人。
- 中庸之道:儒家强调中庸之道,即做事不偏激,为人不极端。儒者在处理问题时会考虑到各种因素,力求做到公正、合理、和谐。
这篇诗是对儒者理想化形象的赞美和肯定,展现了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学习儒者的品德和精神风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