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诗句
- 诗题: 礼记 儒行
- 原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译文
孔子回答鲁哀公说:“我年轻时居住在鲁国,穿着缝边的衣服,后来到宋国,戴的是章甫帽。我从长辈那里得知,君子学习广泛,他们的服饰也符合自己的身份;我不知道什么是儒者的服饰。”哀公说:“请问儒的品行。”孔子回答说:“列举儒者的品行是说不完的,全部说出才能结束;但全部说出又使人觉得累赘。所以只能点到为止。”哀公于是安排座位请孔子坐下。孔子侍坐答道:“儒者有珍馐美馔等待出使,日夜勤奋学习以便随时应答提问,怀着忠诚和诚信等待被任用,努力工作以求取得成就,他们能够自立如此。儒者在外表上谨慎,在行为上小心,对于大的让步像怠慢一样轻描淡写,对于小的让步则装出谦卑的样子。他们即使面对强大的对手也能保持冷静,即使面对微小的困难也能从容应对。他们虽然平凡却不显得无能。儒者的外表也有如此之处。儒者居住的地方简陋,但他从早到晚都表现出恭敬;他说的话必定真诚可信,他的行为必定正直无私;他不贪图道路上险恶的便利,也不追求冬天夏天气候的适宜。他珍惜生命是因为有所期待,修养身心是为了有所作为。他的准备充分如此。儒者不看重金银珠宝,而是把忠诚、诚信当作珍宝;他不祈求土地,却把正义当作土地;他不祈求财富,却把学问当作财富。难得而容易获得俸禄的人,容易获得俸禄而难以积累财富的人,不是时候就不肯见人,难道不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吗?不符合正义的事情不肯做,难道不是一种难得的积累吗?先付出辛劳然后接受俸禄,难道不是一种容易得到俸禄吗?这就是接近普通人的情况。”
注释
- 儒行:指儒家所倡导的各种行为规范。
- 逢掖之衣:一种古代衣服的名称。
- 章甫之冠:一种古代帽子的名称。
-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记录礼仪、道德、政治等方面的经典著作。
- 鲁哀公:春秋时期的鲁国国君。
- 孔子: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 席上珍:指宴会上的美食佳肴。
- 朝夕:形容时间很短促。
- 忠信:忠诚和诚信。
- 立义:建立正义。
- 粥粥:形容态度谦逊、不露锋芒的样子。
- 养身:保养身体。
- 不宝金玉:不把金银财宝看得珍贵。
- 忠信以为宝:把忠诚和诚信视为最宝贵的宝物。
- 不祈土地:不乞求土地。
- 立义:确立正义。
- 非时不见:不合时机不轻易出现。
- 非义不合:不合正义的事不做。
- 先劳后禄:先付出劳苦再接受俸禄。
- 备豫: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 粥粥若无能:谦虚谨慎,好像没有能力似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孔子的回答,展现了儒家学者的高尚品德和人生态度。诗中描述了儒者在不同场合下的举止行为,体现了儒家强调的德行、智慧和仁爱的价值观。诗中还体现了儒家对待名利的态度,即不贪恋物质财富,而将忠诚、诚信和仁义视为人生的真谛。整首诗通过孔子的话语表达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形象——既有外在的庄重和礼节,又有内在的修养和智慧,能够在各种情况下保持冷静和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