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肤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一作下)。

翻译:

伤寒论·平脉法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 译文:寸口脉的缓和迟,代表阳和阴的状态。阳脉缓慢表示阳气旺盛,面色明亮,声音洪亮,毛发生长;阴脉迟缓表示阴气充盈,骨髓生成,血液充盈,肌肉紧张、薄而有光泽。当阴阳相互依存,气血运行通畅时,表现为强健有力。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 译文:趺阳脉滑而紧,表明胃中之气充实,脾脏之功能强盛。若用力过猛攻击这种状态,会导致疼痛并伤害自身,如用手拿刀切物,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疮疡。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 译文:寸口脉呈浮大之象,代表虚证或实证。如果脉象显现于尺部,则表示不能排尿(关);在寸部,则可能表现为呕吐和反胃(格)。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 译文:趺阳脉沉伏且有涩感,表示呕吐不止,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这种情况称为“关格”。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 译文:脉搏浮大,浮主虚证,大主实证。风邪与气机交结相搏,可能导致皮肤出现隐疹,身体感到瘙痒。长期如此会发展为痂癞病。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 译文:寸口脉见软弱迟滞之象,是卫气不足,荣气寒冷所致。荣主血脉,血寒则易发热;卫主肌表,气虚则心中饥饿,饥饿又导致心内空虚,无法正常进食。

肤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 译文:肤阳脉出现大而紧的症状,意味着可能出现腹泻等消化道问题,治疗起来较为棘手。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一作下)。

  • 译文:寸口脉呈现虚弱而缓慢之象,是阳气不足的表现;脉象缓和则表明胃气充足。患者常有嗳气和消化不良的症状,食物难以吞咽而下咽,且气上逆至膈膜处。

赏析:

《伤寒论·平脉法》是古代医学文献之一,主要讨论了如何通过脉象来判断病情和诊断疾病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寸口、趺阳、皮肤三部位的脉象及其含义进行阐述,展示了中医理论中对脉象的重视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临床实践。

首先提到的“寸口脉缓而迟”,描述了一种平衡状态,其中阳气和阴气的相对强度决定了健康与否。阳气的缓慢增长和阴气的适度增强被视为健康的标志。然而,一旦阳气或阴气失衡,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反应。例如,阳气过剩可能导致体温升高或出血等症状;阴气过盛则可能导致疼痛、呕吐或其他消化系统问题。

文中详细描述了各种脉象的具体表现及对应的症状。从尺部的“不得小便”到“吐逆”,再到面部皮肤的“隐疹”,每种脉象都对应了特定的健康问题。这些描述反映了古人对疾病复杂性的理解,并强调了综合观察病人的整体状况的重要性。

文章还提到了一些特定情况下的病症,如“关格”和“泄风”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医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伤寒论·平脉法》不仅是一本医学手册,更是一部深入探讨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方法的综合性著作。它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对于现代医学研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