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下面是对《伤寒论·伤寒例》的逐句释义,包括诗句、译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冬至之后,寒冷天气来临,万物都潜藏起来。
君子固密:品德高尚的人应该保守自己,防止受到寒冷的伤害。
触冒之者:因接触寒气而患病的人。
名曰伤寒:这些患者被称为“伤寒”。
其伤于四时之气:这些人感染了四季的气候病邪。
皆能为病:都能发展成为疾病。
以伤寒为毒:由于这种病邪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中而即病者:发病后称为“伤寒”。
不即病者:未发病但体内有寒邪潜伏。
寒毒藏于肌肤:寒邪积聚在皮肤表面。
至春变为温病:春天转变为温病。
至夏变为暑病:夏天转变为暑病。
暑病者:指夏季炎热导致的疾病,比温病更重。
是以辛苦之人:经常劳作的人更容易患温热病。
春夏多:春季和夏季多发温热病。
非时行之气也:这些不是流行性疾病。
译文
阳气大论云: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这是四季的正常气候变化。
冬时严寒:冬季到来,天气非常寒冷。
万类深藏:所有的生物都在冬季躲藏起来。
君子固密:有德行的人应该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触冒之者:因为接触了寒冷的气候而生病的人。
名曰伤寒:被叫做“伤寒”。
其伤于四时之气:这些人感染了四季的气候病邪。
皆能为病:都能发展成疾病。
以伤寒为毒:由于这种病邪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中而即病者:发病后称为“伤寒”。
不即病者:未发病但体内有寒邪潜伏。
寒毒藏于肌肤:寒邪积聚在皮肤表面。
至春变为温病:春天转变为温病。
至夏变为暑病:夏天转变为暑病。
暑病者:指夏季炎热导致的疾病,比温病更重。
是以辛苦之人:经常劳作的人更容易患温热病。
春夏多:春季和夏季多发温热病。
非时行之气也:这些不是流行性疾病。
注释与赏析
阳气大论:描述了自然界四季的变化规律。
冬时严寒:冬季寒冷是自然现象,体现了季节变化规律。
万类深藏:万物在冬季都进入冬眠状态,体现了自然界的生长周期。
君子固密:强调了保暖和预防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医的养生观念。
触冒之者:指因接触寒冷环境而患病的人,反映了人体的适应性。
名曰伤寒:将伤寒作为一种疾病名称,体现了中医的命名习惯。
其伤于四时之气:指出了伤寒是由四季气候变化引起的。
皆能为病:说明伤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体现了中医的临床特点。
以伤寒为毒:强调了伤寒病邪的强烈毒性,反映了中医对病邪的认知。
中而即病者:指的是发病后立即感到症状的人,揭示了伤寒病的早期表现。
不即病者:指的是没有立即发病但体内有寒邪潜伏的人,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预防意识。
寒毒藏于肌肤:说明了寒邪在人体内部的积聚,反映了中医对疾病传变的理解。
至春变为温病:春天由寒冷转为温病,体现了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至夏变为暑病:夏季由温病转变为暑病,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类型的区分。
暑病者:比温病更严重的症状,体现了中医对不同病症的重视。
是以辛苦之人: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更易患温热病,反映了中医对人群健康状况的认识。
春夏多:春季和夏季多发温热病,突出了季节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非时行之气也:这些不是流行性疾病,突出了中医对疾病特点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