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从霜降后直至春分前,凡因触冒霜露而得寒疾者,称之为伤寒。冬月寒冷,人体若未能适应,便易生病;而十一月到十二月,寒气愈发严烈,病状随之加重;正月二月时,寒意虽渐解,但病情也较轻。此乃因气候不调,偶遇风寒之人,便会发病。此外,立春后至春分前,若天无大寒,亦无冰雪纷飞,而人群却出现壮热现象,这或许是阳气在冬季伏藏之寒中苏醒,变化为温病。春分之至,至秋分之前,若有突然而来的严寒,皆属时行寒疫所致。三月四月间,虽然仍有暴寒,但因阳气尚弱,故病症轻;五月六月,阳气渐盛,病患则重;七月八月后,阳气已衰,病状亦微。其症状与温病、暑病相似,但治疗方式迥异。

接下来是译文:
The term “scorbutus” refers to a condition in which people become ill with the cold after falling into contact with frost and dew on autumn and winter day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rost season until the middle or end of spring, those who contract the scopurosis from the cold should be treated as if they were suffering from scurvy. The first month of winter and the first two months of spring are considered the most critical periods for treating scurvy because the body needs time to adjust to the cold. In November, December, the severity of the condition increases due to the increasing harshness of the cold; in January, February, the condition eases as the cold gradually dissipates.
From March to August, sudden cold weather is considered an epidemic of cold. In March and April, although there may still be cold extremes, the vital energy of the human body is not yet strong enough to withstand the cold and illnesses are relatively mild; in May and June, as the vital energy strengthens, the patients experience severe symptoms; in July and August, when the vital energy weakens, the symptoms of illness are milder still. These conditions resemble those of febrile disease, buttoves, and summer heatstroke, yet their treatment is distinctly different.

以下是注释:
注释1:

  • “霜降后”: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日,此时天气转冷,人们开始感受初寒。

注释2:

  • “触冒”:《伤寒论》原文中的“触冒”指的是直接受到冷空气的侵袭,包括风吹、雨打等自然因素。

注释3:

  • “体中寒即病者”:“即病”是指一接触冷邪就立刻发病的人或疾病。

注释4:

  •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说明秋季和冬季初期气候尚未严寒。

注释5:

  • “冬温”:冬温是指在冬季出现的不同于普通伤寒的特殊类型,可能与气候异常有关。

注释6:

  • “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更相重沓”表示冬季的气温变化频繁且多变。

注释7:

  • “春分以后,其中无暴大寒”:春分是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气,通常代表天气逐渐回暖。文中描述的是春季没有极端寒冷的情况。

注释8:

  • “阳气已衰”:这里的“阳气”指的是人体的温暖力量,“已衰”意味着这种力量正在减弱。

注释9:

  • “病热犹轻”:“犹轻”表明虽然患者仍感不适,但症状较轻。

注释10:

  • “温病”:温病是指由外界温热气候引起的疾病。

注释11:

  • “暑病”:暑病是指由炎热气候引起的疾病。

注释12:

  • “温及暑病相似”:“相似”表示两者在临床表现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注释13:

  • “但治有殊耳”:“但治有殊”意味着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注释14:

  • “四时正气之序”:四时正气之序是指自然界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和顺序。

注释15:

  • “新感病”:“新感”是指刚刚接触到外邪而发病的情况。

注释16:

  • “不即病”:不即病是指疾病在发病前已有一段时间的潜伏。

注释17:

  • “客气为病”:“客气”在这里指的是非季节性的外来因素或疾病。

注释18:

  • “以五运六气解读《伤寒例》”:“以五运六气解读《伤寒例》”是一种通过古代中国五行学说和气象学来分析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病因的方法。

注释19:

  • “王叔和”:王叔和可能是对王叔和(东汉末年的医学家)的一个误写或混淆。

注释20:

  • “伤寒例”:指《伤寒论》中的一个部分,主要讨论了伤寒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注释21:

  • “辨痉湿暍脉证”:这是《伤寒论》中的一篇,详细描述了痉病、湿病、暍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案。

注释22:

  • “伤寒例是导论、绪论”:“导论、绪论”指的是书籍的前几章作为全书的基础介绍或概述性质的内容。

注释23:

  • “现在研究《伤寒论》的人有的根本没有看过伤寒论”:这句话表达了目前一些研究者对于《伤寒论》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可能是因为《伤寒论》被现代教材删减或者因为学术风气的变化。

注释24:

  • “伤寒例文翻译稿”:“翻译稿”指的是根据原文的英文对照翻译过来的内容。

译文如下:
从霜降后直到春分前,凡是因暴露于寒冷空气中而引起寒性疾病的人,都被称为伤寒。冬天气候寒冷,如果人体不能适应这种寒冷,就会生病;十一月和十二月,寒气更为严重,疾病也会随之加剧;正月和二月,尽管寒意已经减轻,但病人仍然相对较轻。这是因为气候变化无常,偶尔遇到身体未完全准备好的人,他们就会患病。此外,立春之后直到春分之前,如果没有大寒天气,也没有冰雪天气出现,而是人群中出现发热现象,这可能是体内的阳气在冬日伏寒中复苏,转变为温病。到了春分之后,直到秋分之前,如果有突然的严寒天气出现,那么这就是时行寒疫。三月至四月,虽有暴寒天气,但由于人体阳气尚未达到最强,所以疾病相对较轻;五月六月,人体阳气增强,因此疾病会加重;七月八月之后,人体阳气减弱,疾病也会减轻。这些疾病与温病、暑病在症状上相似,但是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