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隔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而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

伤寒论 · 平脉法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隔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而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译文:

《伤寒论》中的平脉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脉象来诊断疾病。在《伤寒论 · 平脉法》中,作者首先提出了阴阳、五行和六气的理论基础,然后分别对人迎、寸口、趺阳和少阴的脉象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1. 趺阳脉:表现为紧而浮,浮表示气,紧表示寒。浮紧相搏时,会出现腹满和绞痛的症状。当浮紧相搏时,肠鸣转动,转动后会感觉到有气体流动,这是由于膈肌被压迫所致。如果少阴脉不出来,说明其阴部肿大且虚弱。
  2. 寸口脉:表现为微而涩,微表示卫气不行,涩表示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互配合,三焦无所依靠,导致身体感到麻痹和不仁。如果荣气不足,会感到烦躁疼痛,难以说话;如果卫气虚,会感到恶寒和频繁地打哈欠。如果三焦无法归位,上焦会发出噫声并吞咽酸味食物,中焦无法消化谷物并吸引食物,下焦则会遗尿。
  3. 趺阳脉:表现为沉而数,沉表示实,数表示容易消食。如果紧脉出现,说明病情难以治疗。
  4. 寸口脉:表现为微而涩,微表示卫气衰弱,涩表示荣气不足。如果卫气衰弱,面色会发黄;如果荣气不足,面色会发青。荣为根,卫为叶。如果荣卫俱微,则根部和叶片都会枯萎,导致寒冷、咳嗽和逆气,以及唾沫和口水。
  5. 趺阳脉:表现为浮而芤,浮表示卫气衰弱,芤表示荣气受伤。如果身体消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说明宗气已经衰弱,四属(指四肢)已经断绝。
  6. 寸口脉:表现为微而缓,微表示卫气疏松,缓表示胃气充实。如果谷进入胃中,脉道就会运行,然后进入经脉,血液就会形成。如果荣气旺盛,皮肤就会变得疏松;如果三焦绝经,就被称为血崩。

赏析:

《伤寒论 · 平脉法》是中医诊断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趺阳、寸口、趺阳和少阴的脉象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人体气血运行的规律和病理变化。其中,“趺阳脉”和“寸口脉”是诊断疾病的关键所在,它们通过反映人体的气血状况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例如,“趺阳脉紧而浮”和“寸口脉微而涩”等描述,都体现了中医诊断学的独特魅力和科学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