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
伤寒论 · 伤寒例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若再感异气,变他病时,仍用原坏症治疗。若脉阴阳均盛又重感寒,变成温疟。
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
如果患者同时感受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寒邪,那么在发病的第七天,太阳病的症状会有所减轻;第八天,阳明病的症状也会有所缓解;第九天,少阳病的症状会有所改善;第十天,太阴病的症状会有所好转;第十一天,少阴病的症状会有所缓解;第十二天,厥阴病的症状会有所改善;第十三天以后,如果没有出现病情的变化或者病情有所好转的话,患者的脉搏就会变得虚弱无力。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范围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就表示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
若再感异气,变为他病时,应依照原有病症进行治疗。如果脉象呈现阴阳两虚的情况,同时再次感受了寒邪,那么就会变成温疟。
译文:
若再感异气,变为他病时,应依照原有病症进行治疗。如果脉象呈现阴阳两虚的情况,同时再次感受了寒邪,那么就会变成温疟。
赏析: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伤寒论》中详细描述了伤寒及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其中《伤寒论·伤寒例》部分主要讲述了伤寒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