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译文】
十五日得一气,在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而气候也有些应到而不到,或未应到却到来了,或者到了太过了,这都是病气。
但是天地的动静,阴阳的鼓击,各是正一气罢了。所以那春天暖和,就是夏天暑热;秋天燥烈,就是冬天怒气。
因此冬至之后,一个阳爻升起,一个阴爻下降。夏至之后,一个阳气下降,一个阴气上升。这就说明冬夏二至,阴阳会合在一起;春秋二分,阴阳分离开来。阴阳交易,人就会生病。这是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从天地的刚柔。
小人触犯冒犯,必然患急性皮疹。要知道毒烈之气,停留在哪个经脉,就发哪种病,详细而取之。因此春伤于风,夏必腹泻;夏伤于暑,秋必疟疾;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是一定的道理,不可以不仔细研究明辨。
伤寒病的病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如今世人伤寒,有的开始不及时治疗,有的治疗不对病,有的拖延数日后才告诉医生,医生又没有按次序治疗,那么就不能治好病。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临时调整用药,没有不见效的。现在收集仲景的旧论,记录其证候诊断脉象、声音颜色以及对病症真方,其中有一些有神验的,是为了防止世人急需。
【注释】
“十五日得一气”:古人认为,天有十二月,每月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太阳运行到月亮与地球之间的日子)。
“一时有六气”,《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谓四时。”
“阴阳鼓击”:比喻万物生长、发育变化。
“春之暖”:指春季温暖。
“夏之暑”:指夏季暑热。
“冬之怒”:指冬季寒冷。
“冬至”:《周易》中说:“冬至则地始闭藏”,意味着阳气收敛,阴气开始兴盛。
“阳爻”:八卦之一,表示阳气。
“阴爻”:八卦之一,表示阴气。
“暑”:即炎热的意思。
“阴气上也”:指秋季天气转凉时阳气渐升,阴气渐降。
“阴气下也”:指冬季天气转暖时阴气渐升,阳气渐降。
“毒烈之气”:指致病性较强的病邪。
“详而取之”:详细观察疾病的表现而确定治疗方法。
“防世急”:防止世人急需救治。
【赏析】
本文选自《伤寒论》中的《伤寒例》。《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最早的中医临床理论专著。该书共分为12卷,载方65种,被后世尊称为《伤寒杂病论》。本书全面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辨阴阳易形”等。书中还特别强调预防疾病的发生,主张“治未病”,强调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本篇首先阐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它指出,人体之所以生病,是因为气候的变化导致人体正气不足,使外邪乘虚而入所致。同时,作者还告诫人们要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受凉,以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伤寒的发病过程和症状特点。例如,文章提到“伤寒之病,逐日浅深”,即伤寒病的病程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加重;又如“春伤于风,夏必腹泻;夏伤于暑,秋必疟疾;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等描述,都有助于我们了解伤寒病的症状和表现。最后,文章还强调了治疗伤寒的方法。它指出,治疗伤寒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不能一概而论。同时,作者还提醒人们要注意观察疾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