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柴胡(苦寒)芍药(酸微寒)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原文:呕者,加生姜二两。
  • 译文:呕吐者,增加生姜二两。
  • 赏析:此句表明在治疗少阴病时,若患者出现呕吐症状,应适当增加生姜的用量,以温中止呕。
  1. 原文: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 译文:咽喉疼痛者,去除芍药,加入桔梗一两。
  • 赏析:此句说明在治疗少阴病时,若患者表现为咽喉疼痛,应去除芍药,改用桔梗来缓解症状。
  1. 原文: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 译文:如果利水停止后脉象仍然不显现,去掉桔梗,加入人参二两。
  • 赏析:此句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当利水停止且脉象不显时,应调整药物组合,加入人参以增强治疗效果。
  1.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 译文:少阴病,出现四肢厥冷、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痛或腹泻等症状者,四逆散主治。
  • 赏析:此句概述了少阴病可能出现的多种症状,并指出四逆散是针对这些症状的治疗方剂。
  1. 原文:四逆散方
  • 译文:四逆散方为甘草(炙,甘平)、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柴胡(苦寒)、芍药(酸微寒)。
  • 赏析:此句提供了四逆散的具体组成,为后续治疗提供了依据。
  1. 原文: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 译文:咳嗽者,加入五味子和干姜各五分,同时治疗下痢。
  • 赏析:此句说明了在治疗咳嗽的同时,应注意预防下痢的发生。
  1. 原文:悸者,加桂枝五分。
  • 译文:心悸者,加入桂枝五分。
  • 赏析:此句强调了心悸症状的治疗,通过加入桂枝来缓解心悸。
  1. 原文: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 译文:小便不利者,加入茯苓五分。
  • 赏析:此句说明了在治疗小便不利时,应加入茯苓以促进排尿。
  1. 原文: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 译文:腹中疼痛者,加入附子一枚,炮制后切开。
  • 赏析:此句强调了在治疗腹中疼痛时,应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1. 原文: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 译文:泄利下重者,先用五升水煎煮薤白三升,煎至三升后去滓,再用此汤三次冲散方寸匕,将药汁倒入汤中继续煮至一升半,分两次温服。
  • 赏析:此句详细描述了泄利下重的治疗方法,包括煎煮薤白、冲散药物等步骤。
  1. 原文: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 译文:少阴病,持续下利六至七日,伴有咳嗽、呕吐、口渴、心烦、失眠等症状者,猪苓汤主治。
  • 赏析:此句总结了少阴病下利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其对应的治疗方案。
  1.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译文:少阴病,发病两三天后,出现口燥咽干的症状者,应立即使用大承气汤进行泻下治疗。
  • 赏析:此句强调了在少阴病早期就应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治疗。
  1. 原文: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译文:少阴病,患者出现自利清水、颜色纯青、心下疼痛、口干燥等症状者,应立即使用大承气汤进行泻下治疗。
  • 赏析:此句进一步明确了在少阴病中出现特定症状时应采取的治疗措施。

通过对《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少阴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