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
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桂枝二两(去皮)麻黄*三两(去节)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依前法。
桂枝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术附汤方,附于此方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依前法。
诗句:
伤寒论 ·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
译文:
这是《伤寒论》中的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共有四十八种病症和治疗法则,其中前三卷已经详细记载了这些内容。以下各方,虽然在随卷的本证下已有提及,但由于仅仅只是加减法的说明,并没有详细说明,因此对于读者来说可能有些不便。现在重新校勘,并将其列在下文中: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桂枝二两(去皮)
麻黄三两(去节)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依前法。
桂枝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术附汤方,附于此方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依前法。
- 注释:
- 伤寒论 ·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伤寒论》是一部讨论外感病治疗的经典著作,分为许多章节,每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配伍原则。本篇讨论的是发汗、吐和泻后的脉象变化及其相应的治疗方剂。
- 此以下诸方:指上述提到的四种桂枝类方剂。
- 葛根四两:葛根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解表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在本方中,葛根作为主药,与麻黄一同使用,能够增强解表的作用。
- 芍药二两:芍药性凉,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痛经等病症。
- 甘草二两:甘草具有调和诸药、润肺止咳的作用。在本方中,甘草与其他药材共同作用,以达到平衡治疗效果的目的。
- 生姜三两(切):生姜是中医常用的调味品和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效果。在本方中,生姜与药材共同作用,增强了药效。
- 大枣十二枚(掰):大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在本方中,大枣与药材共同作用,有助于提高药效和改善患者的体质。
- 桂枝二两(去皮):桂枝具有发汗解表、温通经脉的作用。在本方中,桂枝作为主药,与其他药材共同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
- 麻黄三两(去节):麻黄是中医常用的发汗解表类药物,具有祛风散寒、宣肺止咳的作用。在本方中,麻黄与药材共同作用,增强了发汗解表的效果。
-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附子是中医常用的温里驱寒类药物,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壮阳的作用。在本方中,附子作为主药,与其他药材共同作用,达到了温里驱寒的目的。
- 术附汤方:术附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的作用。在本方中,术附汤与其他药材共同作用,有助于提高疗效。
- 不须啜粥:在服用本方时,患者不需要喝粥,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
-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去芍药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作用。在本方中,桂枝去芍药汤与其他药材共同作用,达到了治疗目的。
- 赏析:
本诗通过详细的描述和解释,向我们展示了《伤寒论》中关于发汗、吐、下治疗后的脉证治疗方法。通过具体的药物配伍和剂量控制,展示了中医药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