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原文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在秋季,应当使用泻下的方法治疗疾病。
服用泻下药物时,如果病情得到缓解就停止用药,不必完全按照剂量服用。
如果腹泻不止,且三部脉象都正常,按压腹部感觉坚硬,应立即进行泻下治疗,适合使用大承气汤。
如果腹泻不止,脉搏迟缓而滑利,说明体内有实邪,即使不想停止泻下,也应继续使用大承气汤进行治疗。
如果病人曾经患有宿食,可以通过观察脉象来辨别。如果寸口脉浮而大,按压之后感觉涩滞,尺部同样感觉涩滞,那么就可以诊断出患者有宿食,应该使用大承气汤进行治疗。
如果腹泻不止,并且患者不愿意进食,是因为有宿食的缘故,应该使用大承气汤进行治疗。
如果腹泻已经停止一段时间,但在某个日期又复发了,可能是因为体内的病邪没有完全清除干净,应该再次使用大承气汤进行治疗。
如果腹泻不止,而且腹部疼痛,这通常是由于内有实邪引起的,应该使用大承气汤进行治疗。
在伤寒病后,如果脉象沉伏,说明体内有实邪,可以使用大柴胡汤进行治疗。
如果脉象左右都弦而迟,说明寒饮内停,患者多有心下痞胀硬结的症状。
如果脉象大而紧,说明阳盛邪实,可以使用大承气汤进行治疗。
赏析
《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著作,主要论述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的治疗方法。其中“大法,秋宜下”强调了秋季是治疗腹泻等病症的好时机。通过具体案例和脉象分析,张仲景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腹泻不止的患者,他不仅考虑了病因(如宿食、内实等),还结合了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是否需要继续使用泻下药物。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灵活性和个体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