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译文

伤寒病,脉象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像将至厥证。厥证的脉象是:初来时大,渐渐小,更来时渐渐大。这种情况如果再加上恶寒,病情加重的话,就会出现翕翕汗出、喉中疼痛等症状;如热症较重,则眼睛发赤、脉络多,睛不慧明,此时医生再误用攻下方法,就会导致咽喉被伤;再次使用攻下治疗,就会使两目闭合,寒症重者会出现腹泻清谷,热症重者则会出现脓血便;若再用熏法治疗,则患者身体发黄;如果再用熨法治疗,则患者咽部干燥。如果小便通畅,可救;反之小便不通则为危险之兆。
伤寒发热,口中呼吸气粗而多,头痛,眼白黄,衄血不能自止,贪饮水的人必然呕吐,厌恶水的人厥逆。如果再给予攻下,则会使咽部疮疡生起,手足温暖者必是下重出现便血脓血的征象。头痛和眼白黄,如果给予攻下治疗,则会使两目闭合。贪喝水的人,脉象一定见厥,其声音似婴儿啼哭般嘤嘤作声,咽喉阻塞;如果用发汗之法治疗,就会引起战栗,阴阳均虚脱。厌恶水的人,如果给予攻下治疗,则会使里热而不欲饮食,大便溏泻完谷而出;如果用发汗之法治疗,则口内受伤,舌上生白苔,烦躁不安,脉象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一定会有便血现象发生;如果再用发汗之法治疗,则小便自然通利。

注释

  1. 伤寒:指外感病的一种类型。
  2. 脉阴阳俱紧:脉象为阴与阳俱紧。
  3. 恶寒发热:指体温升高,同时伴有寒冷的感觉。
  4. 厥者:指阳气欲绝的状态。
  5. 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指脉搏由强变弱再转强的过程。
  6. 恶寒:指感觉冷。
  7. 甚者:指情况更严重。
  8. 翕翕汗出:形容出汗急促且频繁。
  9. 喉中痛:指喉咙疼痛。
  10. 热多者:指体内热邪过盛。
  11. 目赤脉多:指眼睛发红且有较多血管扩张。
  12. 睛不慧明:形容视力模糊不清。
  13. 医复发之:谓误用攻下等治疗方法,导致病情反复。
  14. 咽中则伤:因误治而致咽喉受损。
  15. 若复下之:再次使用攻下的治疗方法。
  16. 若复下之,咽中生疮:再次使用攻下的治疗方法后,患者可能出现咽喉溃疡。
  17. 假令手足温者:假设手脚温暖。
  18. 必下重便脓血:如果继续使用攻下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腹泻并排出脓血样的粪便。
  19. 头痛目黄者:如果头痛和眼白发黄的症状持续存在。
  20. 若下之,则两目闭:若再次给予攻下治疗,可能会导致双目失明。
  21. 贪水者,脉必厥:贪婪饮水的人,脉象必定呈现厥象。
  22. 若发汗:如果使用发汗的方法。
  23. 阴阳俱虚:指阴阳两方面都处于虚弱状态。
  24. 恶水者:厌恶喝水。
  25. 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如果再次给予攻下方法,则可能导致里热不退且食欲减退。
  26. 若发汗:如果使用发汗的方法。
  27. 口伤:指口内有损伤。
  28. 脉数实:脉象数而有力。
  29. 六七日后,必便血:在经过六七天后,可能会再次出现大便带血的症状。
  30. 若发汗:如果使用发汗的方法。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伤寒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和相应的治疗原则及方法。从文中可以看出,伤寒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脉象来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治疗不当或者误用攻击性方法,不仅症状得不到缓解,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因此,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因人而异的原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