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咽中闭寒,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原文: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译文:
脉搏软弱无力,软弱反而在关部,软弱反而在巅顶,微弱反而在上部,涩滞反而在下部。如果微则表示阳气不足,涩则表示没有血液。阳气反微,就会出现中风、出汗过多而出现躁烦不安的症状;涩则表示没有血液,就会感到厥冷。阳气不足不可以攻下,攻下就会使心下痞硬。注释:
- 脉濡而弱:指脉搏软弱无力。
- 弱反在关:指软弱的脉象出现在关部。
- 濡反在巅:指濡弱的脉象出现在巅顶。
- 微反在上:指微弱的脉象出现在上部。
- 涩反在下:指涩滞的脉象出现在下部。
- 微则阳气不足:表示阳气不足。
- 涩则无血:表示没有血液。
- 阳气反微:指阳气不足。
- 中风、汗出而反躁烦:中风后出汗过多,导致躁烦不安。
- 厥而且寒:感到厥冷。
- 阳微不可下:阳气不足,不可以攻下。
- 下之则心下痞硬:攻下会导致心下痞硬。
-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一种脉象与症状的关系,以及根据这些脉象和症状判断是否可以进行攻下治疗的原则。文中提到的“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等描述,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对脉象与疾病状态之间关系的重视。通过分析脉象和症状,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攻下治疗,这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