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放的通假字),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放的通假字),地气定发,人气在脾(按《太素》为心)。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按《太素》为脾)。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按《太素》为胃)。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按《太素》为肺)。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死循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着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放的通假字),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放的通假字),地气定发,人气在脾(按《太素》为心)。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按《太素》为脾)。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按《太素》为胃)。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按《太素》为肺)。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死循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着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这段文字是《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中的一段对话,由黄帝向岐伯请教关于诊断的重要原则。岐伯详细解释了一年中十二个月中,不同季节人体五脏之气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变化来选择适当的针刺部位和刺法。这段文字不仅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深邃,也展示了古代医学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接下来将逐句进行翻译并附上必要的注释:
-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 黄帝询问诊治的关键是什么。
-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放的通假字),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 岐伯回答说,在正月和二月,当天气开始转暖时,地气也开始活跃,此时人体的气血主要分布在肝脏。
-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放的通假字),地气定发,人气在脾(按《太素》为心)。 —— 到了三月和四月,天气已经完全转暖,地气也稳定下来,这时人体的气血主要集中在脾脏。
-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按《太素》为脾)。 —— 到了五月和六月,天气变得炎热,地气也相对较高,人体的气血主要集中在头部。
-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按《太素》为胃)。 —— 到了七月和八月,阴气开始增强,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抑制和收敛,人体的气血主要集中在肺部。
-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按《太素》为肺)。 —— 到了九月和十月,天气开始转凉,地气也开始封闭,人体的气血主要集中在心脏。
-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 到了十一月和十二月,天气再次转冷,地气与人体之气重新融合,人体的气血主要集中在肾脏。
这段文字通过对一年中十二个月中天、地、人三气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展现了中医对自然界变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人体生理状态的精准把握。通过理解这些变化,医生可以更好地诊断疾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这段文字还强调了在不同季节采取不同的针刺方法的重要性。例如,春天应采用散刺和分理的方法,夏天则采用络刺和见血即止的方法,秋天采用皮肤刺和循理的方法,冬天则采用俞窍刺和直下或散下的方法。这种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针刺方法的做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灵活性和个体化原则。
这段文字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实践智慧的体现。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自然与人体关系的独特视角,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疾病时,应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