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亟的通假字)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以下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脉要精微论》原文: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翻译为:黄帝问到:什么是诊法呢?
岐伯回答说:诊法通常在清晨进行,此时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和,气血未乱,因此此时可以诊断出有异常的脉象。

切脉时要观察脉搏的动静以及眼睛的明亮程度,检查五色的改变,观察五脏的功能状态及强弱情况,考察形体的盛衰变化,通过这些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生死预后。

脉是血液的主要储藏器官。脉的长度表明气血充足,脉短则表示气血运行不畅。脉搏跳动过快会导致心神烦乱,脉搏过大则表示身体疾病加重。上部脉搏强劲则可能引起头部疼痛,下部脉搏强劲则会引起腹部胀满,代指脉搏无力,脉小则表示气血不足,脉搏涩滞则可能导致心痛,脉象浑厚如同涌泉流淌,如果病情进展面色变得枯黄,脉象持续减弱直至像弓弦一样断绝,则是死兆。

精明五色是气的外在表现。红色应该如同白色包裹着朱砂那样鲜艳,而不是像赭石那样深暗。白色应当像鹅毛般洁白,而不是像盐那样发暗。青色应该是如同苍璧那样的润泽,而不是像蓝色那样晦暗。黄色应当像罗裹住雄黄那样鲜亮,而不是像黄土那样沉闷。黑色应当如同沉重的漆色那样深沉,而不是像土地那样灰暗。一旦五色的精细微妙之处显现出端倪时,那么他的寿命就不会长远。精明是指视力能够识别各种物体和颜色的差异,辨别长短的对比关系,将较长的视为较短的,反之亦然,这样的状态如果继续下去就会耗损精髓。

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诊断方法、脉象特点以及脏腑功能等中医基础理论,还体现了中医“四诊合参”的原则和整体观的思想。通过脉与五脏气血的关系来推断疾病的发展与患者的命运,强调了中医诊断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此外,文中还指出了不同颜色的代表意义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的色彩学说。通过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预防和治疗疾病。

《脉要精微论》是中医学中非常经典的作品之一。它不仅为中医脉诊提供了详尽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也为后世中医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和教学资源。通过对该文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诊疗方法和理论体系,有助于提升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