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诗句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译文

在寸口(脉象)的内侧两边是季胁,外侧可以诊察肾脏的情况,内侧可以诊察腹部。手腕处上方与尺部相交的地方可以诊察肝脏和膈,手腕处下方与尺部相交的地方可以诊察胃和脾。腕部上方与尺部相交的地方可以诊察肺,内侧可以诊察胸中,手腕上方与尺部相交的地方可以诊察心脏,内侧可以诊察膻中。从手腕到肘部这一段可以诊察前后的情况,向上直上的是胸部喉中的情况。向下直下的是少腹部、腰部、大腿、膝、胫骨、脚掌等部位的情况。

粗大而弦紧的是阴不足、阳有余,表现为热病。脉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脉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所以中恶风脉的人,是由于阳气受邪。有脉俱沉细数的,属于少阴厥;沉细数散的,为寒热;浮而散的为眩晕仆倒。所有浮而不躁的,都在阳分,则为热病;其中躁动的在手部的,都是细小沉伏的,都在阴分,则为骨痛;其中安静的在足部的。每动一代脉位变化的,病在阳经之脉,就会引起泄泻和脓血便。所有的脉象都切按时,感觉涩滞的,是阳气有余;滑利的,是阴气有余。阳气有余就会出现身热无汗的症状,阴气有余就会出现多汗而身寒的症状,阴阳之气有余就会出现无汗而寒的症状。

注释

  1. 尺内两旁:指手太阴肺经的尺泽穴附近两侧。
  2. 季胁:古代医学术语,指腋下肋骨之间的区域。
  3. 尺外:即尺部外侧,用于诊察与肾脏相关的疾病。
  4. 尺里:即尺部内侧,用于诊察腹部的疾病。
  5. 中附上:指手腕上端与尺部相交的部分。
  6. 左外:即左侧手腕上部,用于诊察与肝相关的问题。
  7. 内以候鬲:指的是内侧部分,用于诊察膈部的问题。
  8. 右外:即右侧手腕上部,用于诊察胃部问题。
  9. 上附上:指手腕上方与尺部相交的部分。
  10. 右外:即右侧腕部上方,用来诊察肺脏问题。
  11. 内以候胸中:指内侧部分,用于诊察胸部的疾病。
  12. 左外:即左侧腕部上方,用来诊察心脏问题。
  13. 内以候膻中:指内侧部分,用于诊察膻中穴附近的胸部疾病。
  14. 前以候前:指前臂部分,用于诊察头部及前额的问题。
  15. 后以候后:指手背部分,用于诊察背部及臀部的问题。
  16. 上竟上者:意指向上至头顶的部位,这里指的是胸部喉咙的问题。
  17. 下竟下者:意指向下至小腿肚或足部的问题。

赏析

这是《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一段论述,主要讲述了通过脉象的观察来诊断人体脏腑疾病的方法。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寸口(脉象)的各种位置关系来诊断不同的脏腑疾病,强调了脉象与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脉象变化对疾病的预示作用。

文章首先介绍了寸口脉的各个部位对应的脏腑及其功能,然后通过具体的脉象特征(如粗细、沉浮等),进一步解释这些脏腑可能出现的疾病及其相应的症状。例如,“尺内两旁”对应的季胁和季胁旁的脏腑,可能涉及到胸腔内的脏器;“尺外”对应的肾部和肾所主的其他器官;“尺里”对应的腹部及消化系统等。

文中提到的各种脉象及其含义,如“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中恶风”、“诸浮不躁”等,都是根据中医理论和实际经验总结出来的。这些脉象描述不仅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也为后世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