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全元起本为虚),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应为楗之误)。”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黄帝问:“不足的病症如何治疗?”
岐伯答:“治疗时必须先用手摸脉象并按其脉象,然后用刀切脉象以分清脉位,用指弹击脉象使病人产生惊跳反应,用爪抓取脉象,然后根据脉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具刺入穴位。在针刺过程中,要逐渐加强刺激,待得气的脉象出现后,再缓缓拔出针具,这样可以使病人的精神得到保护。在针刺完毕后,让病人保持安静状态,以便气血运行顺畅。”
黄帝问:“如何候气?”
岐伯答:“邪气从经络传入经脉中,停留于血脉之中时,由于其寒温尚未达到相合的程度,如同涌流的波涛一样,时来时去,因此不常固定。所以当邪气来临时,应当用手指按住脉象使其停止,然后再进行针刺,避免邪气冲犯脉道而泻出邪气。
是指正气。如果经气虚衰,就会产生“邪气来时不可迎逢”的情况。这是说的正气虚弱不能阻挡邪气入侵的道理。因此说“邪气未尽时不可泻之,否则正气会脱失,一旦正气脱失,疾病就会重新发生”。所以“邪气已去时不可追补”,这是告诫不要过早地补益正气。另外,针刺前不可用发物作为针具,因为邪气已经到达了时间,再使用发物作为针具施术,会使病人产生恐惧感,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如果先或后来行针刺,血气已经耗竭的病人不可使用泻法,这是因为病人的血气已经衰竭,不宜再行攻伐,以免加重病情。所以“知道可以针刺如发机的人,不能用发物作为针具;不知道可以针刺如发机的人使用发物作为针具时不会成功”。这就是针刺前必须掌握好适应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