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为荥字之误)、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涩的通假字,下同);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纳的通假字,下同)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诗句: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为荥字之误)、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说《内经》中有九种针法,您就按九种针法来教授学生,一共是九十九种针法,我已经全部理解并掌握了其中的意思。书中说气盛衰、左右倾斜、上下调节等等都是关于经脉的运行和虚实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外来的邪气入侵经脉造成的。我还想了解一下邪气在经脉中的表现是什么?怎样去治疗它呢?
岐伯回答说:圣人的针法度数必须与天地相合。因此,天上有星辰运行的度数,地上有河流的流向,人体内也有经脉的运行。如果天气温和,则经水就会平静;如果天气严寒,则经水就会凝结成冰;如果天气炎热,则经水就会沸腾涌动;如果突然发生风暴,则经水就会波涛汹涌。
诗句: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纳的通假字,下同)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注释:1. 黄帝: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帝王之一,他的名字被用来指代黄帝时代的医学知识。
- 九针:古代中医常用的一种针灸器械,包括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工具。
- 九九八十一则:这里指的是《黄帝内经》中的九种针法总共有九十九种不同的操作方式。
- 天有宿度:意思是天上有固定的星象运行的度数。
- 经水安静:这里的“经水”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经脉,“安静”表示平静、稳定。
- 经水凝泣:经水因为寒冷而凝结成冰。
- 虚邪:指虚弱的邪气。
- 陇起:形容水流波动的样子。
- 三部九候:指人体有三部分的穴位需要观察,分别是面部、胸部和腹部。九候指的是人体的九个部位需要观察。
- 呼尽乃去:等待患者的呼气结束后再离开。
赏析:这首诗是黄帝向岐伯询问有关邪气在经脉中表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治疗的方法。首先,黄帝提出了对《黄帝内经》中关于经脉的理解,然后询问了邪气在经脉中的表现以及治疗的方法。岐伯根据经脉的特性和疾病的性质,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和治疗方法。这首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展示了岐伯对经脉的理解和他的治疗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