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纳的通假字)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诗句
黄帝内经 · 素问 · 八正神明论
译文
虚邪,是八正之虚邪气;正邪,是指形体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纳的通假字)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注释及赏析
-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 注释:这里的“虚邪”和“正邪”指的是两种不同的疾病状态:一种是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时感染的疾病(如风寒感冒);另一种是身体强壮或过度疲劳时的病态表现(如热病)。
- 赏析:这段解释了为什么在治疗时需要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方法。虚弱的身体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强健的身体可能因为过度劳累或其他原因出现病症。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 注释: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能及时发现病情并采取措施;下工则是技术较低的医生,可能未能及时察觉病情或处理方法不当。
- 赏析:这段话强调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病情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患者,可能需要更为专业的医疗干预。
-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 注释:帝即黄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素问》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其中的“补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
- 赏析:这里黄帝表达了自己对补泻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说明他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中医的这一重要理论。这对于后来的中医学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纳的通假字)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 注释:方指的是特定的穴位位置;圆(员)指的是针灸操作的手法;吸和呼指的是针灸中的吸气和呼气动作;荣指的是人体的五脏六腑;肥瘦、荣卫、血气等都是形容人的身体状况;谨养表示要精心照顾自己的健康。
- 赏析:这段话详细阐述了针灸治疗的原则和方法。首先指出了使用特定穴位的重要性,然后描述了针灸过程中的呼吸技巧和操作手法。强调了针灸治疗不仅仅是为了治疗疾病,更是为了调养身体、保养精神。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以免因为身体的不适而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