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
岐伯解释了“风气”的性质及其对人体的影响。风气,即风邪,是一种主动且变化迅速的邪气,它藏匿在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这种性质使得风邪具有多种致病的可能。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风邪对不同的脏腑所造成的影响。例如,风邪可以侵袭到五脏六腑,导致各种不同的病症。如果风邪侵犯到了内脏,就可能导致身体内部的各种病变。这些不同的病症反映了风邪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每一种病症都有其独特的表现。
岐伯还提到了“疠风”和“偏枯”,这两种情况也是风邪引起的疾病之一。疠风是一种由疠气引起的疾病,它的特点是传染性强、病情严重,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而偏枯则是指肢体一侧的麻木或者功能减退,这可能是由于风邪侵入身体的经络所致。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通过岐伯的回答,详细解释了风邪的性质、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所引起的具体病症,为我们理解中医对风邪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