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是中医学经典文献之一,其中详细论述了风邪对人体的影响及其引起的各种病症。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解读:

  1. 肝风:春季甲乙季节,当风邪侵犯肝脏时,表现为肝风。
  2. 心风:夏季丙丁季节,当风邪侵犯心脏时,表现为心风。
  3. 脾风:季夏戊己季节,当风邪侵犯脾脏时,表现为脾风。
  4. 肺风:秋季庚辛季节,当风邪侵犯肺部时,表现为肺风。
  5. 肾风:冬季壬癸季节,当风邪侵犯肾脏时,表现为肾风。
  6. 五脏六腑之俞:风邪侵入人体的五脏六腑,其部位也被称为脏府之风。
  7. 偏风:风邪侵入人体后,若留滞于某一部位,则形成该部位的偏风。
  8. 风气循风府而上:风邪沿着风府穴上行,导致脑风。
  9. 风入系头:风邪进入头部,导致目风,表现为眼睛寒冷。
  10. 漏风:饮酒后,风邪侵入人体,导致漏风。
  11. 内风:入房后,汗出过多,风邪侵入人体,导致内风。
  12. 首风:新沐后,风邪侵入人体,导致首风。
  13. 肠风:久风入中,导致肠风,表现为飧泄。
  14. 泄风:风邪侵入人体的腠理,导致泄风。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不仅详细描述了风邪对人体的影响,还通过具体的病症和部位,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中医理论依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