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比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黄帝问道:“痹症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回答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共同作用于人体,就会导致痹症。其中风气偏胜的人患的是行痹,寒气偏胜的人患的是痛痹,湿气偏胜的人患的是着痹。”
黄帝说:“那么还有其他五种情况吗?”
岐伯说:“冬天遇到这种情况的,是骨痹;春天遇到这种情况的,是筋痹;夏天遇到这种情况的,是脉痹;至阴遇到这种情况的,是肌痹;秋天遇到这种情况的,是皮痹。”
黄帝说:“这些痹症在内脏中藏匿在哪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岐伯说:“五脏皆有合穴,如果病久不愈,则邪气就会藏匿在相应的合穴处。所以骨痹如果不愈,又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则邪气藏匿于肾;筋痹如果不愈,又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则邪气藏匿于肝;脉痹如果不愈,又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则邪气藏匿于心;肌痹如果不愈,又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则邪气藏匿于脾;皮痹如果不愈,又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则邪气藏匿于肺。这就是所谓痹症,因为都是由于重感风寒湿之气所致。”
如果痹症侵犯五脏,那么:
- 肺痹的病人,会感到烦闷、胀满、喘息、呕吐;
- 心痹的病人,脉搏不通,烦躁则心中跳动有力,呼吸急促而喘,口咽干燥且喜欢嗳气,厥气上逆则恐惧不安;
- 肝痹的病人,夜间睡眠时容易惊醒,多饮,小便次数频繁,上肢牵引如抱着东西一样;
- 肾痹的病人,容易腹胀,两足不能登高,脊背弯曲如折;
- 脾痹的病人,四肢无力下垂,咳嗽呕清水,甚至上气道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