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黄帝问:痹病,是指肠痹,还是指膀胱、肾的痹病?

岐伯答:肠痹是指数饮而不得出,中气喘争,时发飧泄的病。膀胱、肾的痹病是指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的疾病。

岐伯进一步解释:阴气,是平静时就藏于神中,躁动时就消亡。饮食自倍,肠胃就受伤害。

岐伯说:淫气喘息,在肺聚结;淫气忧思,在心聚结;淫气遗溺,在肾聚结;淫气乏竭,在肝聚结;淫气肌绝,在脾聚结。各种痹病不能治愈,也会加重内伤。如果风气胜邪,则病情易愈。

帝说:痹有突然死亡的,也有疼痛很久的,还有易于痊愈的,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入脏的痹病就会死亡,留在筋骨间的痹病会疼痛久,留在皮肤间的痹病易于痊愈。

帝说:六腑有哪几种痹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其食饮起居与发病的原因有关。六腑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说:用针治疗这些痹病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