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家不诊,听病者言。
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按全元起本云:“为针之。”无“藏”字),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阴刺,入一旁四处(按《甲乙经》,阳刺者,正内一,傍内四;阴刺者,左右卒刺之。此阴刺疑是阳刺也),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腐(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腐”作“痈”)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𩩻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黄帝内经 · 素问 · 长刺节论《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古代中国的医学经典之一,由黄帝与岐伯、雷公等多位医生所著。其中《素问》为《黄帝内经》的论述部分。《长刺节论》则是专门讨论针刺技巧的篇章,其内容涉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针刺方法。

译文:
针刺者不直接进行临床诊断,而是倾听病人的描述。
在头部的疾病,头痛、头疾痛,需要根据情况使用针具进行治疗,直到病痛缓解。治疗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到骨肉及皮肤,因为皮肤是人体的通道。
对于阴经病症的针灸,应从一侧开始进行四周的针刺,治疗冷、热性疾病。当针刺深入到重要脏器时,要特别注意不要伤及脏腑。如果内脏有反应,则腹中寒冷热病会随之消失,然后停止针刺。在进行针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发针浅出一些血液,以助于疾病恢复;其次,针刺时一定要准确找到穴位所在的位置;最后,针刺后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有需要,可以再进行深针或多针操作。

对于治疗痈肿的情况,应先在痈肿表面针刺,然后视痈肿大小深浅进行相应的针刺操作,以帮助排出体内的脓液。对于较大的痈肿,应多出血;较小的则要深刺,直至针尖到达穴位为止。

对于少腹部积聚的情况,针刺部位应在少腹部以下,一直针刺下去直到小腹为止。还可以在背部两侧四椎间进行针刺,以及在两髂穴和季胁肋间进行针刺操作,引导身体内的气血热邪向下移动并消散。

对于少腹部疼痛,不能排尿排便的疾病,俗称疝气,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寒邪引起的。治疗方法是在少腹两侧股间进行针刺,同时在腰髁骨之间也刺一针,增加刺激量直到症状消除。

赏析:
《长刺节论》是一篇非常重要的中医针灸文献,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讲述了针对不同病因和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案,强调了针刺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选择合适的穴位、注意保护重要部位、控制刺激量等。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针灸的奥妙之处,以及如何运用针灸技术来治疗各种疾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