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岐伯的解答首先指出了经脉与皮部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了解皮肤上不同的部位和经络的相互联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皮肤不仅是人体的外层保护,也是疾病信息的重要窗口。通过观察不同部位的浮络情况,可以推断出相应的经脉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疾病。

岐伯详细阐述了阳明之阳、少阳之阳、太阳之阳、少阴之阴以及厥阴之阴的皮部特性。他提到,每个经脉都有其特定的皮部标志,这些标志反映了该经脉的特性及其在阴阳平衡中的作用。例如,“害蜚”代表阳明之阳,特点是颜色多为青而痛;“枢持”代表少阳之阳,特点是络脉盛时入客于经,影响阳主外、阴主内的生理特点。这种分类不仅有助于诊断疾病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能指导治疗策略和方向。

岐伯还强调了治疗的重要性。他指出,当络脉盛时,它不仅会侵犯经脉,还会渗透到内,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因此,治疗时应考虑如何调节这些异常的络脉状态,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这显示了中医对于整体观和局部观相结合的治疗思路的重视。

通过《素问·皮部论》,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自然界和人体内部联系的认识。岐伯的解释不仅提供了一种医学诊断的方法,也展现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关于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思想。通过了解六经皮部的具体情况,医生能够更加精准地判断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一理论也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特色——重视整体观和局部观相结合的原则。在现代医学中,这种思想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疾病时。通过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外部环境因素,可以更有效地制定治疗方案,达到治疗效果。

《素问·皮部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其内容至今仍对现代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对话与融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