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帝曰:间气何如?
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
岐伯曰:从其气则和,逢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诗句: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译文:
黄帝问:如何通过自然界的气象变化来观察人体呢?
岐伯回答说:自然界中的气象变化,其影响和表现并不直接反映在病人的面色、舌象等体征上。正如《脉法》所说,“天地之变,无以脉诊”,这是非常正确的。
注释:
- 帝:指黄帝,古代中国的帝王,也是一位医学家,他委托岐伯来解释五运六气的理论。
- 何以候之:询问如何从大自然的气象变化中观察和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 胜复之作:指自然界中气象的盛衰交替,即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 无以脉诊:意思是说虽然可以通过脉象来了解疾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自然界的气象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赏析:
这一段对话体现了古代中医理论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岐伯的回答揭示了虽然人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预测或诊断某些疾病,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健康问题都能被完全理解和解决。这反映了中医强调整体观和自然观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