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诗句: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译文:
黄帝问道:“有些事物到达了终点却仍然没有结束,有些事物在途中就结束了,还有些事物虽然接近终点但是超越了正常的变化范围。”
岐伯回答说:“达到终点的事物因为调和所以是平和的,那些尚未到达终点的事物是因为来气不够而没能完成它的过程,还有那些已经到达终点的事物则是因为来气过盛而超越了应有的限度。”
黄帝继续问:“如果一个事物还没有开始就到达终点了呢?”
岐伯解释道:“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的话,那么它的运行就会顺应规律。如果不顺应规律,那么就会发生逆反,逆反的情况会引发变化,而变化最终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赏析:
这段对话主要讨论了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状态。在《黄帝内经》中,岐伯通过解释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状况,展现了他对人体生命活动深入的理解。这里的“至而至”指的是事物已经达到了它的终点,“至而不至”指的是事物的进展受到了阻碍未能完成,“至而太过”则是指事物超过了正常的极限。这种描述反映了中医对事物发展变化的细致观察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岐伯不仅提供了对具体现象的解释,也揭示了自然界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关系,体现了中医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岐伯的这种解释方式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以及在变化过程中保持和谐的必要性。

注释:

  • 帝曰: 黄帝,即古代中国的帝王,这里引用其名表示尊敬,同时也暗示了这是一次权威的询问或讨论。
  • 其有至而至: “其有”指某种情况,“至而至”意味着事物已经达到终点但似乎还未结束,有一种超越完成之感。
  • 至而至者: 达到终点的事物,由于调和(和谐)而显得平和。
  • 至而不至: 指事物在接近终点时未能完全实现。
  • 至而不至: 来气(自然界的气象、力量等象征性的能量)不足够,使事物未能完全达到预定的目标。
  • 未至而至: 形容事物在起点或中途就已接近终点,但由于某种原因(如来气过盛)而提前结束了过程。
  • 未至而至: 来气有余,使得事物过早地达到了终点,可能是一种过度或超出常规的状态。
  • 应则顺: 当事物符合自然的规律和节奏时,它会顺利地发展和完成。
  • 应则顺: 顺应自然规律,事物能够顺利进行。
  • 否则逆: 如果事情违背自然法则或规律,就会变得不顺甚至导致灾难。
  • 否则逆: 违背自然法则或规律,事物可能会产生逆反现象,甚至引发疾病。
  • 逆则变生: 违背自然规律会引起变化。
  • 逆则变生: 违反规律将导致新的问题或改变的产生。
  • 变生则病: 变化的发生最终可能导致疾病的出现。
  • 变生则病: 由变化引起的疾病是结果,也是自然法则失衡的表现。

岐伯的回答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和健康状态的重要性。他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遵循这一原则,事物才能顺利发展并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疾病。这段对话也展示了中医如何将复杂的自然现象与人体的生理病理联系起来,以指导人们的健康管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