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丑未之岁,厥阴降地,主窒地晶,胜而不前。又或遇少阴未退位,即厥阴未降下,金运以至中,金运承之,降之未下,抑之变郁,木欲降下,金承之,降而不下。苍埃远见,白气承之,风举埃昏,清燥行杀,霜露复下,肃杀布令。久而不降,抑之化郁,即作风燥相伏,暄而反清,草木萌动,杀霜乃下,蛰虫未见,惧清伤藏。
是故寅申之岁,少阴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又或遇丙申、丙寅,水运太过,先天而至,君火欲降,水运承之,降而不下。即彤云才见,黑气反生,暄暖如舒,寒常布雪,凛冽复作,天云惨凄。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寒胜复热,赤风化疫,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赤气彰而温病欲作也。
是故卯酉之岁,太阴降地,主窒地苍,胜之不入。又或少阳未退位者,即太阴未得降也;或木运以至,木运承之,降而不下。即黄云见而青霞彰,郁蒸作而大风,雾翳埃胜,折损乃作。久而不降也,伏之化郁,天埃黄气,地布湿蒸,民病四肢不举、昏眩、支节痛、腹满、䐜臆。

”`

黄帝内经 · 素问 · 本病论

是故丑未之岁,厥阴降地,主窒地晶,胜而不前。又或遇少阴未退位,即厥阴未降下,金运以至中,金运承之,降之未下,抑之变郁,木欲降下,金承之,降而不下。苍埃远见,白气承之,风举埃昏,清燥行杀,霜露复下,肃杀布令。久而不降,抑之化郁,即作风燥相伏,暄而反清,草木萌动,杀霜乃下,蛰虫未见,惧清伤藏。

是故寅申之岁,少阴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又或遇丙申、丙寅,水运太过,先天而至,君火欲降,水运承之,降而不下。即彤云才见,黑气反生,暄暖如舒,寒常布雪,凛冽复作,天云惨凄。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寒胜复热,赤风化疫,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赤气彰而温病欲作也。

是故卯酉之岁,太阴降地,主窒地苍,胜之不入。又或少阳未退位者,即太阴未得降也;或木运以至,木运承之,降而不下。即黄云见而青霞彰,郁蒸作而大风,雾翳埃胜,折损乃作。久而不降也,伏之化郁,天埃黄气,地布湿蒸,民病四肢不举、昏眩、支节痛、腹满、䐜臆。

该诗通过描述自然界中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和相应的人体反应,反映了中医理论中的“气交失守”概念。它详细阐述了在特定年份里,由于天地之气的升降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种解释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界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深刻理解的一部分,强调了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注释】

  1. 丑未:指农历的丑(牛)年和未(羊)年。
  2. 厥阴:五行为木,代表春季。
  3. 金运:五行之一,代表秋季。
  4. 少阴:五行为水,代表冬季。
  5. 太阴:五行为土,代表长夏。
  6. 辰戌:均为地支。
  7. 天柱:星宿名。
  8. 庚戌:庚为干支纪年法中的第七个干支。
  9. 清生风少:指清明时节天气转凉。
  10. 风生:春天气候转暖。
  11. 伏热内烦:形容夏天湿热引起的不适感。
  12. 疵废:生病后身体虚弱。
  13. 时雨不降:春雨稀少。
  14. 湿令不化:雨水过多导致湿度大。
  15. 温疫:一种由寒冷潮湿引起的传染病。
  16. 斑疵偏废:指皮肤病或肌肉疼痛。
  17. 本标相应:指根据疾病的表里属性进行辨证施治。
  18. 标本移易:疾病发展过程中治疗原则的变化。
  19. 金运至中:指秋季的金气达到鼎盛时期。
  20. 本而求之于本:指从内在本质寻找治疗方法。
  21. 木欲降下:指春季木气上升。
  22. 风举埃昏:形容风大使尘土飞扬。
  23. 清风行杀:指秋季的清风能够杀灭病菌。
  24. 肃杀布令:指秋季的肃杀之气使得万物凋零。
  25. 伏之化郁:指长期压抑导致的情绪变化。
  26. 风燥相伏:风燥相互抑制的现象。
  27. 暄而反清:指天气由热转冷的情况。
  28. 草木萌动:指冬天过后草木开始生长。
  29. 杀霜乃下:指冬天结束后的霜降现象。
  30. 蛰虫未见:指冬眠的动物尚未苏醒。
  31. 惧清伤藏:担心清凉的秋天伤害到体内器官。
  32. 水运太过:水的运行过于旺盛。
  33. 君火欲降:指夏季的君主火需要下降以适应季节变化。
  34. 彤云才见:红色的云彩刚刚出现。
  35. 黑气反生:黑色的云气再次出现。
  36. 暄暖如舒:温暖的天气舒适宜人。
  37. 寒常布雪:寒冷时常常下着大雪。
  38. 凛冽复作:天气寒冷时再次出现刺骨的寒风。
  39. 天云惨凄:天空阴沉昏暗。
  40. 黄云见而青霞彰:黄色的云彩出现的同时青色的天空更加明亮。
  41. 郁蒸作而大风:大风吹起同时湿热蒸腾。
  42. 雾翳埃胜:雾气弥漫遮挡视线。
  43. 折损乃作:因恶劣天气导致的损伤。
  44. 天埃黄气:天空中黄色的气息浓郁。
  45. 地布湿蒸:地面湿润多雨。
  46. 四肢不举:肢体无力无法抬起。
  47. 昏眩:头晕眼花。
  48. 支节痛:关节部位疼痛。
  49. 䐜臆:胸胁疼痛。

该诗通过详细的气象变化描述了在不同节气下自然界的状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中对自然界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关注和理解。通过这种观察方法,古代医家不仅能够预防疾病,还能通过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健康。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界变化的记录,也是对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指导日常生活实践的宝贵资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