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
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火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此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是古代中医经典文献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诊疗方法。在这段文字中,岐伯详细阐述了如何应对不同季节的邪气变化,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以下是对这段文字逐句的解析与翻译,并配以必要的注释:

  1. 岐伯回答黄帝的问题:“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岐伯的回答指出了黄帝询问的是邪气反胜时的治疗方案。

  2. 岐伯解释各季节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这里的“风司于地”指的是风邪作为主要因素存在于地面之上。而“清反胜之”指的是春季时,风邪可能过于旺盛,导致气候偏凉。针对这种情况,治疗应以温和的酸味药物为主,配合苦味和甘味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措施。

  3. 岐伯接着解释了其他季节的对应治疗方法:“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这里描述了夏天的情况,即热气过盛,需要使用温热性质的食物或药物治疗。同样,还需要苦和辛味的药物来平衡。

  4. 岐伯讨论了其他季节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应的治疗原则:“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夏季湿邪过重,需用苦寒性质的药进行治疗。同时,也需配合咸味及甘味的药物,以达到平和的效果。

  5. 岐伯最后总结了所有季节的通用处理方法:“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秋季时,由于燥热之气盛行,应选用甘味、温热的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可以调和体内的燥热之气。

  6. 岐伯强调整体的治疗方法:“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
    *冬季干燥,需要使用清凉的药物以平衡体内的热性。同时,也需要苦味和甘甜味道的药物来调和。

  7. 最后,岐伯提到了寒冷季节的治疗方式:“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冬天寒冷时,应选择咸味和温热的药物来治疗。这些药物可以调和体内的阴阳平衡。

这段文字不仅提供了具体的疾病治疗策略,还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于自然环境与人体关系的理解,以及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治疗方法的智慧。通过这种灵活多变的治疗手段,古代中医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