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六气相胜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月隹)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诗句
- 黄帝内经 · 素问 · 至真要大论
-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
译文
黄帝问道:六种气候变化的相互制约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厥阴之气太过,会导致耳鸣、头晕、昏沉欲吐,胃脘部像寒风一样冷,大风频繁出现,裸体昆虫不生长,胠胁之气并聚,化热为火,小便色黄而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腹泻,少腹痛,大便泄泻带血,甚则呕吐,喉咙不通。
注释与赏析
- “帝曰”: 黄帝是古代中国的帝王,这里引用他的话表示对话的开始,表明接下来的讨论是由权威专家进行的。
- “厥阴之胜”: 描述了一种气象现象,其中“厥阴”指的是中医五行中的肝木元素在一年中的一种状态。在这里指的是木气过于旺盛,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 “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 描述了由于木气过盛,导致的症状。耳鸣和头晕可能是由于肝木过旺影响耳朵和头部功能,恶心和呕吐可能是因为肝木之气影响到脾胃。”胃膈如寒”说明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胃部寒冷。”大风数举”暗示了天气异常,可能伴有大风。”倮虫不滋”可能是指动物因为气候原因变得稀少或死亡。
- “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 描述了由厥阴之胜引起的一系列身体变化。肝脏的木气过盛会影响到肋骨,使得气郁滞。同时,肝木过旺转化为火热,表现为小便发黄和赤红。胃脘疼痛可能与肝脏的问题有关。
- “善饥,齐下反动”: 这描述了一个因气候变化引发的生理现象。”善饥”意味着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齐下反动”可能是指整个腹部都有一种不适或反应。
- “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 描述了气候的变化以及其对人的影响。”三焦”是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术语,代表人体胸腔、腹腔和头腔三个部分,这里指代整个身体。”炎暑”是炎热的夏天,”木乃津”可能是指树木因高温而枯萎,这里的木指的是肝木。草萎可能是指植物由于高温而枯黄。
- “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 这是由于厥阴之胜导致的消化系统问题。”呕逆”和”燥烦”都是指消化不良引起的症状。”腹满痛”和”溏泄”分别描述了腹部的不适和排便异常。
- “传为赤沃”: 描述了这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长期问题。”赤沃”可能是指土壤变红和肥沃,这里用来形容疾病传播的过程。
- “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 指出只有木气太过而其他气不能平衡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独胜”指的是某一方的力量过强,这里木气过重。”寒迫下焦”描述了寒冷之气逼迫到下部,可能导致疼痛留在头顶。
- “胕肿于上”: 描述了另一种情况,即在上部(通常是头部)出现了肿胀。
- “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描述了两种不同的症状。”中”可能指的是内部,”上”指的是上部。”饮发”可能是指身体某部位的液体增多,而”胕肿”则是指肿胀。
- “互引眉间”: 描述了由于压力或疾病引起的面部表情变化。这可能是由于头痛或其他不适造成的。
- “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月隹)重强”: 描述了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消化系统和其他相关症状。”胃满”可能是指胃部胀满。”雨数至”可能是指雨水频繁出现。”燥化乃见”可能是指干燥的空气导致皮肤干燥等现象。”少腹满”和”腰(月隹)重强”分别描述了腹部和腰部的不适。
- “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描述了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不同部位的问题。”注泄”可能是指排泄物过多。”足下温”可能是指脚底感到温暖。”头重”和”足胫胕肿”分别描述了头部和下肢的肿胀。”饮发于中”描述了体内的液体增加。”胕肿于上”描述了身体的上部肿胀。
总结
这段文字描述了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及相应的健康问题,体现了中医对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关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