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注释】

卷一·过秦(事势)

鄙:粗俗。谚:俗话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从前的事情不要忘记,可以作为以后事情的借鉴。君子:指有德有才的人。国:国家。上古:指远古时代。当世:指当代。人事:世事人情。盛衰:兴盛、衰落。理:规律。权势:权谋智略。去就:离开或留下,这里指进退。变化:指形势的变化。旷日长久:经过很长时间。社稷:国家的根基。安:安宁。

【译文】

民间有句谚语说:“记住过去的事,可以为将来提供借鉴。”所以君子治理国家,要观察古代的情况,验证当今的实际,参证世事人情。考察事物的兴盛和衰败,审度权谋智略是否适宜,根据情况作出进退的决策,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国家才能长久地安定下来。

【赏析】

此诗为战国时秦国丞相公孙鞅所著,主要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他认为,治国之道应该“以史为鉴”,即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来指导自己的政治活动。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首二句提出“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的观点,强调记取历史的成败得失,对于指导现实政治活动具有重要价值。这是对历史经验的高度重视,也是对后世统治者的一种提醒。

三、四句进一步论述了这一思想,指出君子治国应当“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这里的“观”、“验”、“参”,都是动词,分别表示“观察”、“验证”和“参证”的意思。通过观察、验证和参证,就可以得出关于国家兴亡盛衰的规律性认识。这些认识对于指导现实政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六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主旨所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将国家喻为一棵树,将百姓比喻成树上的果实。树木生长需要土壤、水分和阳光等条件,同样,国家的稳定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国家就会衰败。反之,如果能够及时调整政策、改善民生,那么国家就会更加繁荣昌盛。这就是所谓“去就有序,变化因时”。

最后两句是总结全文的句子。作者认为,只有做到“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里的“旷日长久”既指时间的长久,又指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社稷安矣”则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美好祝愿。

这首诗在战国时期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它不仅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见解,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这对于当时的政治家们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