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之以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注释:
-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以前的君王,能够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 知存亡之由:知道事物兴衰的原因。
- 牧之以道:用道德来治理天下。
- 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即使下面有不听从的大臣,也无法得到他们的支持。
- 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所以说,安定百姓就可以和他们共同建立义气,而危害百姓的人就容易和他们结成仇恨。
-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尊贵为皇帝,拥有整个天下。
- 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自己处于被处决的境地,这是秦始皇的错误。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阐述政治理念的诗篇,强调的是君主应当以德治国,而非仅仅依靠权力。诗中指出,过去的君王能够看到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知道事物兴衰的原因,因此他们用道德来治理天下。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君主,如果遇到不顺从的大臣,也无法得到他们的支持。这是因为这些大臣虽然表面上顺从,但内心并不忠诚。
诗中还指出,君主的地位越高,越需要坚守道义,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做出危害百姓的事情。相反,安定百姓就能够和他们共同建立义气,而危害百姓的人就容易和他们结成仇恨。最后,诗中提到了秦始皇的错误,即在面对困境时没有坚守道义,而是选择了背叛自己的人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统治者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期望和批评,强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在面对困难时应坚守道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