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从此去矣,天下莫知其所终极。盖陵天地而与浮明遨游无始终,自然之至真也。鸲鹆不逾济,貉不度汶,世之常人,亦由此矣。曾不通区域,又况四海之表、天地之外哉!若先生者,以天地为卵耳。如小物细人欲论其长短,议其是非,岂不哀也哉!

【注释】

大人先生:指古代的圣人。传:传述。

盖陵天地而与浮明遨游无始终,自然之至真也:《庄子·逍遥游》中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语,意谓圣人能顺应自然,超越世俗,达到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这里以“自然之至真”来形容先生的高远。

鸲鹆(Qūyu)不逾济,貉(hòu)不度汶(mén):传说中,鴯(qú),即鸲鹆鸟;貉是哺乳动物。它们都生活在陆地上,不会渡过河流和山涧。这里比喻那些只知安身养性,不求进取的人。

曾不通区域,又况四海之表、天地之外哉:曾,副词。通,同“共”。曾不通区域,犹言“未曾涉足”,表示自谦。四海之表,指四境之外,泛指极远之处。天地之外,指天地之间。这里用以形容先生胸怀壮阔,志向远大。

以天地为卵耳:把天地看作像卵一样脆弱的东西。比喻先生对世间万物的轻视。

小物细人欲论其长短,议其是非:小物细人,喻指平庸浅薄之人。他们议论事物的长处和短处,评论事情的是非得失。

哀也哉:悲哀啊!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叹诗。开头两句,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写先生超然物外,与天地同游,表达了他追求自由精神境界的愿望。接着用“自然之至真”这一成语来赞美先生的精神境界。第三句以“鸲鹆不逾济”“貉不度汶”来比喻那些自视甚高,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然后诗人以“曾不通区域,又况四海之表、天地之外哉!”来说明自己虽然自视甚高,但胸襟却极为开阔,志向远大。最后两句,诗人以《庄子·逍遥游》中的“以天地为卵耳”来表明自己的高远境界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最后一句“小物细人欲论其长短,议其是非”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这些庸人的不屑一顾和轻蔑。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