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译文】
经说:“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的与实的,如得如失;实的与虚的,若有若无,这是什么道理呢?”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注释】
难经 · 论针法 · 七十九难
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然: 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泻”读xiè)
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濡”读rú)
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濡”读rú)。
【赏析】
本段文字论述针刺补泻手法。迎而夺之,泻其子也,即指用泻法以治实性疾患。因实邪盛于内,正气不能胜邪,故取有余之穴,泻其有余之气,使邪有出路,从而祛邪外出。随而济之,补其母也,即指用补法以治虚性疾患。因虚证多由正气不足、气血虚弱所致,故宜补益正气和充盈精血。
原文指出: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本段文字主要论述针刺补泻手法。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即指用泻法以治实证的方法。由于邪气盛实,正气不能与之抗争而发病,故当取有余之经穴或循经直刺以泻邪气,使邪有出路而解。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即指用补法以治虚证的方法。由于正气亏损、气血不足而发病,故当取不足之经穴或灸治以补正气而扶元气。
原文指出: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本段文字主要论述针刺补泻手法。在治疗疾病时,应当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针刺方法。如果遇到实证的话,就应该使用泻法进行治疗;如果遇到虚证的话,就应该使用补法进行治疗。同时,还应该根据病情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