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营卫通行,此其要也。
《难经》的《论针法·七十六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何谓补泻?在需要补的时候,应当取什么部位的气来补?在需要泻的时候,又应当把什么部位的气放在哪里呢?
然:当补的时候,应该从卫取气的。当泻的时候,则应该从营置气的。如果阳不盛而阴不衰,应当先补阳后泻阴;如果阴不盛而阳不衰,应当先补阴后泻阳。只有营、卫通行畅通无阻时,才是补泻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解释:
- 补泻:针灸治疗中的两种基本方法,即补和泻。
- 取气:指通过针刺等手段吸取体内的气。
- 阳:中医理论中,指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旺盛、新陈代谢旺盛的外在表现。
- 阴气: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相对虚弱、代谢功能减弱的一种状态。
- 卫:中医理论中,指人体抵御外邪的气血组织。
- 荣:中医理论中,指人体营养和滋养的组织。
- 营卫通行:即营卫二气流通通畅。
- 要:关键、重点。
赏析:
《难经·七十六难》讨论了针灸补泻的原理和方法,强调了根据病人的阴阳盛衰以及病情的需要来决定补与泻的方法。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生命体阴阳平衡的重视,以及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深刻的理解,以及对针灸治疗技术的高度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