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
年各百馀岁,相与锄禾莠。
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
上叟前致辞,室内妪貌丑。
中叟前置辞,量腹节所受。
下叟前致辞,夜卧不覆首。
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
【注释】
百一诗:汉扬雄《方言》卷十三:“百人之辞,百句谓之‘一诗’。”《史记》卷一百零四:“扬子云游于三辅,因家京师,著书百万言,为太史公赞之。”《汉书》卷三十上:“《百一》之篇,其言颇怪迂,非圣人之意也。然其大指可见矣。夫贤圣御世有方,犹人君承治有道,故能久传而不绝。”
行道人:《礼记》:“行道者,行于道路,见有悖逆不孝者,则以杖叩其头,而谕谏之。”
陌:田间小路。三叟:三个老人。《庄子·让王》:“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月逝矣,而爝火不灭,其于物也,亦不仁焉。’”
锄禾莠:除草。莠,野草。
妪(yù):妇女的通称。丑:相貌丑陋。
室内:家中。受:承受。
夜卧:睡在床上。覆首:把头盖在被里。
要哉:多么好!
长(cháng)久:长寿。
【赏析】
此诗是《百一诗》中的第七首,内容是说古时有三个行路之人,在路上遇见了三个年老的老人,他们正在锄禾莠。问起他们的长寿之道,上老回答说他家里有一个美貌的妻子,中老回答说他量腹节受、不贪吃贪睡,下老回答说他夜卧不盖被。
“百一诗人”,是指汉代的杨雄。他的《方言》和《新序》等书,多用排比句式,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此诗也是运用这种形式,读来朗朗上口。诗中三位老人都是农民,他们在劳动中发现了长寿的道理:一是要有一个贤惠的妻子,二是要量腹节食,三是要劳逸结合,不要贪睡贪吃。这三条原则,虽然很平常,但都是人们应该学习的。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第一句“古有行道人”,就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行人以人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行人不是单纯的过路人,而是具有道德观念的人。第二句“陌上见三叟”又用“陌上”二字写出了时间是在日暮时分,进一步渲染了行人的所见所闻,给读者一种亲切的感觉。第三句“年各百馀岁”交代了三人的年龄和身份。第四句“相与锄禾莠”,说明三人在干什么,而且三人一起锄禾,更显得三人年龄很大,形象十分逼真。第五句“住车问三叟”交代三人的身份。第六句“何以得此寿”是行人的疑问,既点明了行人对老人的好奇心理,也为下文老人的回答作了铺垫。第七至第十句是老人的自答。第八句“上叟前致辞”,交代了上老的身份和地位。第九句“室内妪貌丑”,描写了上老妻子的容貌。第十句“量腹节所受”,说明了上老妻子的节俭。第十一句“中叟前置辞”,交代了中老的身份和地位。第十二句“量腹节所受”与前面的“量腹节所受”意思相近,都是讲中老妻子的勤俭。第十三句“夜卧不覆首”,是中老妻子的生活习惯。第十四句“下叟前致辞”,交代了下老的身份和地位。第十五句“夜卧不覆首”与前面的“夜卧不覆首”意思相近,都是说下老妻子的安眠习惯。第十六句“要哉三叟言”,是行人的感叹语。最后一句“所以能长久”是行人的结论。全诗语言平实,却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