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桓帝时,郎有马子侯。
自谓识音律,请客鸣笙竽。
为作陌上桑,反言凤将雏。
左右伪称善,亦复自摇头。
【注释】
汉末:东汉末年。桓帝:东汉皇帝刘志的庙号,公元147—167年在位。马子侯:汉代人名,以善音律见称。识音律:精通音律。陌上桑:乐府旧题,为民间叙事诗,内容多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反言凤将雏:反用《诗经·小雅·斯干》“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句意,谓男子所爱者非其妻,而另有新欢。左右:指宾客。伪:假装。摇头:讥讽马子侯虚伪。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善于音律的人,因自恃精通音律,请人奏笙竽(笙箫一类的乐器),并作《陌上桑》,却反而被揭穿了他的丑行。诗人借此事讽刺那些不务正业、只知附会权贵、阿谀逢迎的人。此诗是汉末桓帝时的作品。马子侯,即马融,字季良,东汉初年的著名音乐家。
开头两句,点明题旨,交待时间、地点和人物。“郎”指汉末的宫廷音乐官。“有马子侯”指马融。“自谓识音律”指他自以为通晓音律。这一句中,“谓”、“自”两个动词连用,突出了主人公自负的心理。“请客鸣笙竽”,意思是说请客人来听他吹笙奏竽,这是为了炫耀自己。“为作陌上桑”,则是说作一首《陌上桑》来显示自己的才学。这里“为作”二字很重要,它表明马融并非有意要作《陌上桑》,而是被人请去做的,因此,他只能依从主人的意思,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创作。
三、四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对马融的有力讽刺。“为作陌上桑,反言凤将雏”。意思是说,他写了一首《陌上桑》,但里面却写道:“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望。”《陌上桑》是一首著名的民间叙事诗,歌颂采桑女秦罗敷的美貌与坚贞,其中写到“东家头白相对起,西家少年耕田归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夫妇生活。《陌上桑》的本义并不是什么“淫奔之辞”,可是马融偏要说成这样。这种歪曲原意的写法,暴露了他虚伪的本质。“左右伪称善”,意思是说,宾客们假装赞好,其实都是出于奉承马融的目的。“亦复自摇头”,意思是说,马融也不免于摇头,表示自己也感到羞愧。
最后两句是总结全诗的话。“亦复”,犹言又。马融既已作了《陌上桑》,又被揭穿,那么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设问,表示出一种轻蔑的态度。结尾两句,语势跌宕,使诗意显得更深刻一些。
马融所作《陌上桑》一诗,原意并非淫奔之辞。但他偏要说成淫奔之辞;宾客们伪装赞美,其实都是出于奉承马融的目的;马融也被揭穿,于是只好摇头。诗人通过这件事揭露了马融的虚伪本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某些人的庸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