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郡立中正,九州置都士。
州闾与郡县,希疏如马齿。
生不相识面,何缘别义理。
十室称忠信,观过必党里。
【注释】
百一诗:汉乐府古题。其九:指《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正:州、郡的长官。都士:京城里负责选官的官。《隋书·百官志》:“州设司马,掌兵马;郡置中正,选僚属;县则任流外官。”希疏:疏远不亲近的人。马齿:马的牙齿生长的速度。生不相识面:不认识的面孔。何缘:为什么这样。义理:道理。观过:观察过失。党里:乡里。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借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而作。全诗通过描写人们因利害关系而疏远不相见,以及因同乡或熟人关系而偏听偏信的现象,来表达作者对世态炎凉和人与人间缺乏真诚交往的不满。
“百郡立中正,九州置都士”,写地方长官的选拔。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各州郡设置“中正”、“都尉”之类的官职,由地方长官兼任,用以品评人物,作为选用人才的标准。
“州闾与郡县,希疏如马齿”,写人们对这些官员的疏远态度。州里、乡里与县衙,人们相互之间很少来往,就像马齿一样稀少。
“生不相识面,何缘别义理”,写人们只因为与自己有利害关系才去结交。生人面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只有利益关系才会互相交往。
“十室称忠信,观过必党里”,写人们只因为与自己有利害关系才去评价一个人。十户人家都说这个人忠诚老实,但当发现这个人有过失时,一定就会去指责他的同乡邻里。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