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百姓不能自治,故立君以治之;明君不能独治,则为臣以佐之。然则三五迭隆,历世承基,揖让之与干戈,文德之与武功,莫不宗匠陶钧而群才缉熙,元首经略而股肱肆力。遭离不同,迹有优劣。至于体分冥固,道契不坠;风美所扇,训革千载,其揆一也。故二八升而唐朝盛,伊吕用而汤武宁,三贤进而小白兴,五臣显而重耳霸。中古凌犀,斯道替矣。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为下者必以私路期荣;御圆者不以信诚率众,执方者必以权谋自显。于是君臣离而名教薄,世多乱而时不治。故蘧寗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接舆以之行歌,鲁连以之赴海。衰世之中,保持名节,君臣相体,若合符契。则燕昭乐毅,古之流也。夫未遇伯乐,则千载无一骥。时值龙颜,则当年控三杰。汉之得材,于斯为贵。高祖虽不以道胜御物,群下得尽其忠;萧曹虽不以三代事主,百姓不失其业。静乱庇人,抑亦其次。
三国名臣序赞
夫百姓不能自治,故立君以治之;明君不能独治,则为臣以佐之。然则三五迭隆,历世承基,揖让之与干戈,文德之与武功,莫不宗匠陶钧而群才缉熙,元首经略而股肱肆力。遭离不同,迹有优劣。至于体分冥固,道契不坠;风美所扇,训革千载,其揆一也。故二八升而唐朝盛,伊吕用而汤武宁,三贤进而小白兴,五臣显而重耳霸。中古凌犀,斯道替矣。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为下者必以私路期荣;御圆者不以信诚率众,执方者必以权谋自显。于是君臣离而名教薄,世多乱而时不治。故蘧寗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接舆以之行歌,鲁连以之赴海。衰世之中,保持名节,君臣相体,若合符契。则燕昭乐毅,古之流也。夫未遇伯乐,则千载无一骥。时值龙颜,则当年控三杰。汉之得材,于斯为贵。高祖虽不以道胜御物,群下得尽其忠;萧曹虽不以三代事主,百姓不失其业。静乱庇人,抑亦其次。
译文:
百姓无法自我管理,所以设立君主来治理他们;明智的君主无法独自统治国家,所以辅佐大臣们。因此,三代交替繁荣,历代传承基业,谦让和武力、文德和武功,都是同样的源头和工具,使得国家的领导人和下属都致力于事业。遭遇不同的挑战和环境,成就和不足各不相同。到了国家制度已经非常稳定和牢固的时候,道德和道义仍然不会消失;美好的风气被广泛传播,千年后仍然受到赞扬。这个规律是相同的。因此,在汉朝时期,文治武功都达到顶峰,周武王得到了姜子牙这样的辅佐大臣,商汤王得到了伊尹和仲虺这样优秀的辅佐大臣。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没有像管仲、晏婴这样能够辅助君王的良臣,导致国家衰落。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虽然有贤能的辅臣,但最终都被秦国击败;楚庄王虽然得到了宋国大夫华元的帮助,但也未能抵挡住强大的秦国。因此,当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被驱逐时,他的三个弟弟也被驱逐;当鲁国的季友被驱逐时,孔子也被驱逐。最后,当楚国的申包胥请求救援时,伍子胥也被要求去救援他。这些例子都表明了在混乱的时代中如何保护国家的名节和忠诚,以及如何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政治情况,展示了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从“百姓不能自治”,“明君不能独治”可以看出,古代的国家需要君主与臣子共同治理,而现代则因为缺乏足够的贤臣而陷入混乱的局面。诗中的“文武”一词,分别代表文治(文德)和武功(武功),强调了两者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同时,诗也提到了在乱世中如何保持国家的稳定和忠诚。最后,通过历史人物如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鲁哀公等人的经历,说明了在政治动荡的时期,如何依靠正确的领导和人才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和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