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是以古之居子,不患弘道难;遭时难,遭时匪难,遇君难。故有道无时,孟子所以咨嗟;有时无君,贾生所以垂泣。夫万岁一期,有生之通涂;千载一遇,贤智之嘉会。遇之不能无欣,丧之何能无慨?古人之言,信有情哉!余以暇日,常览国志,考其君臣,比其行事,虽道谢先代,亦异世一时也。

文若怀独见之明,而有救世之心,论时则民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故委面霸朝,豫议世事。举才不以标鉴,故久之而后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后定。虽亡身明顺,识亦高矣!

董卓之乱,神器迁逼,公达慨然,志在致命。由斯而谈,故以大存名节。至如身为汉隶,而迹入魏幕,源流趣舍,其亦文若之谓。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将以文若既明,名教有寄乎?夫仁义不可不明,则时宗举其致;生理不可不全,故达识摄其契。相与弘道,岂不远哉!

诗歌赏析

第一段:“夫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是以古之居子,不患弘道难;遭时难,遭时匪难,遇君难。”

  • 注释: 这句诗表达了古人对于时机和环境选择的智慧。当世界动荡不安,显名可能带来不稳定;而静默有时反而能更好地应对变化。因此,古代的智者不担忧宏大道理的实现,而是面对困难时,更注重与时势和君主的契合。
  • 赏析: 诗人强调了在多变的环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形势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是智慧与机敏的体现。

第二段:“故有道无时,孟子所以咨嗟;有时无君,贾生所以垂泣。夫万岁一期,有生之通涂;千载一遇,贤智之嘉会。遇之不能无欣,丧之何能无慨?”

  • 注释: 此句反映了不同情境下人们的情感反应。孟子曾叹息有道之人难以遇到合适的时机和君王。贾谊则感叹于难得的机遇和不幸的命运。这种对比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常。
  • 赏析: 诗人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第三段:“文若怀独见之明,而有救世之心,论时则民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故委面霸朝,豫议世事。”

  • 注释: 文中“文若”指的是诸葛亮,他不仅具有独到的见解,还有挽救天下的远大志向。在国家危机时刻,诸葛亮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前途贡献自己的力量。
  • 赏析: 这段描述了诸葛亮的伟大品质和他的历史贡献。他的智慧和勇气使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对象。

第四段:“举才不以标鉴,故久之而后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后定。”

  • 注释: 这里的“举才不以标鉴”意味着选拔人才并不依赖于传统的标准或方法,而是更加注重实际表现和能力。而“筹画不以要功”则表明决策和计划并不以追求短期成果为目的。
  • 赏析: 这一观点强调了创新和实用主义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成就来自于长期的积累和努力,而非短暂的功名。

第五段:“董卓之乱,神器迁逼,公达慨然,志在致命。”

  • 注释: 在这里,“公达”指的是张昭(张公达),他在董卓之乱中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忠诚。
  • 赏析: 这一段反映了张昭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历史的责任感,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担当。

结尾:“至如身为汉隶,而迹入魏幕,源流趣舍,其亦文若之谓。”

  • 注释: “身在汉隶”指的是张昭虽然身处汉朝末期,但依然保持着对国家的责任和忠诚。而“迹入魏幕”则说明他的政治生涯中有过转变和妥协,但最终仍忠于汉室。
  • 赏析: 诗人通过对张昭一生的描述,展现了他对政治忠诚和个人道德的双重考验,以及他如何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结语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赞赏。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示: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保持智慧、勇气和责任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应该珍视那些为理想和正义奋斗的英雄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