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生高朗,折而不挠,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盖以汉主当阳,魏后北面者哉!若乃一旦进玺,君臣易位,则崔子所不与,魏武所不容。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贤玉摧于前,来哲攘袂于后,岂非天怀发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孔明盘桓,俟时而动,遐想管乐,远明风流。治国以体,民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馀泣。虽古之遗爱,何以加兹!及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贰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参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子布佐策,致延誉之美,辍哭止哀,有翼戴之功。神情所涉,岂徒蹇愕而已哉!然而杜门不用,登坛受讥。夫一人之身,所照未异,而用舍之间,俄有不同,况沈迹沟壑,遇与不遇者乎?
三国名臣序赞
崔生高朗,折而不挠,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盖以汉主当阳,魏后北面者哉!若乃一旦进玺,君臣易位,则崔子所不与,魏武所不容。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贤玉摧于前,来哲攘袂于后,岂非天怀发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孔明盘桓,俟时而动,遐想管乐,远明风流。治国以体,民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馀泣。虽古之遗爱,何以加兹!及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贰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参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子布佐策,致延誉之美,辍哭止哀,有翼戴之功。神情所涉,岂徒蹇愕而已哉!然而杜门不用,登坛受讥。夫一人之身,所照未异,而用舍之间,俄有不同,况沈迹沟壑,遇与不遇者乎?
逐句释义与译文:
- 崔生高朗,折而不挠
- “崔生”指的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崔烈(字仲海),“高朗”形容他性格正直、高尚。
- “折而不已”意为即便面对压力或困难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放弃。
- 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
- “策名”是指获得官职或名望。“魏武”指的是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执笏”是指古代官员手持权杖(笏板)以示权威。
- 这里强调崔烈在三国时期为曹操效力,成为魏国的重要人物。
- 若乃一旦进玺,君臣易位
- “一朝”指某个特定时间点。“进玺”是指取得帝位或权力。
- “君臣易位”意味着政治地位的变动,可能涉及篡位等严重事件。
- 则崔子所不与,魏武所不容
- “所不与”表示不愿参与,不赞同。
- “不容”意为不被接受或容忍。
- 这里指出崔烈不会参与这种政治变革,而曹操也不会容忍这样的行为。
- 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
- “江湖”比喻环境或处境。“济舟”是指帮助他人渡过难关。
- “覆舟”意味着带来灾难或毁灭。
- 这句话比喻政治立场和决策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 然先贤玉摧于前,来哲攘袂于后
- “先贤”指的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玉摧”形容这些历史人物遭受挫折或不幸。
- “来哲”指后来的杰出人物或智者。“攘袂”原指提起衣袖擦泪的动作,引申为悲痛或哀悼。
- 这里表达对历史上那些遭受不幸的人的哀悼和尊敬。
- 岂非天怀发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 “天怀”指天赋的本性或情感。“发中”指内心的情感爆发。
- “名教”指社会规范、道德观念。“束物”指限制事物发展。
- 这句话探讨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选择。
- 孔明盘桓,俟时而动
- “孔明”指的是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盘桓”意为逗留、徘徊。
- “俟时”即等待时机或时机成熟。
- 这里描述诸葛亮深思熟虑、等待时机再行动的策略。
- 遐想管乐,远明风流
- “管乐”分别指《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其中蕴含着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 “远明”意味着超越时空的限制,追求理想境界。
-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风貌。
- 治国以体,民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馀泣
- “治国”即治理国家。“体”指治理得当、合理。
- “民无怨声”意味着民众安居乐业,没有怨言。
- “刑罚不滥”指刑罚使用恰当、适度。“馀泣”表示泪水流不尽。
- 这句话强调了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合理运用权力和刑罚,确保民众的幸福和安宁。
- 虽古之遗爱,何以加兹
- “遗爱”指的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美德或恩惠。“何加”意为有什么可以增加或弥补。
-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古代遗留下来的美德和恩惠的敬仰和推崇之情。
- 及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贰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
- “临终顾托”指的是在临终之际托付重任。“受遗作相”意指担任丞相这一重要职务。
- “刘后授之无疑心”指的是刘备的妻子(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和支持。
- “武侯处之无惧色”意指诸葛亮在处理政务时表现出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的态度。
- “继体纳之无贰情”意味着继任者(如刘禅)对诸葛亮的支持和忠诚。
- “百姓信之无异辞”意指民众对诸葛亮的拥护和信任没有异议。
- “君臣之际,良可咏矣”表示君臣之间的关系非常值得歌颂。
- 公瑾卓尔,逸志不群
- “公瑾”指的是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卓尔”意为卓越、出众。
- “逸志不群”表示具有与众不同的志向和才华。
- 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参分于赤壁
- “总角料主”指的是年轻时就显示出领导才能。“料主”意为判断和把握事情的发展。
- “素契于伯符”意指与古代的贤君刘备有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关系。
- “晚节曜奇”意为晚年展现非凡的才华和智慧。“曜奇”意为显示奇才异能。
- “参分于赤壁”意指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贡献。
- 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惜其龄促”意指感叹自己的年华有限。
“志未可量”意指抱负和志向无法估量或实现。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崔生的品格、诸葛亮的智慧、周瑜的英勇和孙权的英明,展现了三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风采和特点。同时,通过对君臣之间关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忠臣良将的赞赏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