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树芳兰,剪除荆棘。
人恶其上,时不容哲。
琅琅先生,雅杖名节。
虽遇尘雾,犹振霜雪。
运极道消,碎此明月。
景山恢诞,韵与道合。
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和而不同,通而不杂。
遇醉忘辞,在醒贻答。
长文通雅,义格终始。
思戴元首,拟伊同耻。
民未知德,惧若在己,
嘉谋肆庭,谠言盈耳。
玉生虽丽,光不逾把。
德积虽微,道映天下。
渊哉泰初,宇量高雅。
器范自然,标准无假。
全身由直,迹洿必伪。
处死匪难,理存则易。
万物波荡,孰任其累?
六合徒广,容身靡寄。
君亲自然,匪由名教。
敬授既同,情礼兼到。
烈烈王生,知死不挠。
求仁不远,期在忠孝。
玄伯刚简,大存名体。
志在高构,增堂及陛。
端委虎门,正言弥启。
这首诗是《三国名臣序赞》,作者是唐代的杜甫。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思树芳兰,剪除荆棘。
- 这句诗的意思是想要像培育芳兰一样培养和扶持正义之士,同时也要清除那些阻碍正义的人或事。
- 人恶其上,时不容哲。
- 这是说如果人们不喜欢上面的领导者,那么时代就不会有智慧的人出现。
- 琅琅先生,雅杖名节。
- “琅琅”在这里可能是指声音响亮,而“名节”则是指个人的名誉和节操。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位先生的名声和节操如同朗朗的金石之声一样清晰可闻。
- 虽遇尘雾,犹振霜雪。
- 即使遇到重重困难和世俗的诱惑(尘雾),他也能像霜雪一样坚定不屈。
- 运极道消,碎此明月。
- “运极道消”意味着当一切运势都耗尽时,就像破碎的明月一样不再完整。
- 景山恢诞,韵与道合。
- “景山”可能是用来形容高大雄伟的建筑或山峰,而“恢诞”则表示宏伟壮观。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壮丽景象的赞美,认为这种景观与天地之道相符合。
- 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 “形器不存”指的是形体和器物都已经不存在,而“海纳”则形容心胸宽广,能够包容万象。
- 和而不同,通而不杂。
-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保持和谐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且在人际交往中既不偏袒也不排斥他人。
- 遇醉忘辞,在醒贻答。
- 当一个人喝醉酒时可能会忘记言语,但清醒时却会记住并回答。
- 长文通雅,义格终始。
- 这句话赞扬了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始终都是高雅且富有内涵的。
- 思戴元首,拟伊同耻。
- “思戴元首”指的是思念和敬仰君主,“拟伊同耻”则是以君主为榜样,共同承担耻辱。
- 民未知德,惧若在己,
嘉谋肆庭,谠言盈耳。
- 这表明当时的民众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德行,因此他们害怕自己的行为也会带来耻辱。同时,这里也称赞了政府官员们的好建议和直言无讳的言辞充满朝廷。
- 玉生虽丽,光不逾把。
德积虽微,道映天下。
- 虽然玉的美丽无法用尺量度(光不逾把)但是它的美德却能影响天下。
- 渊哉泰初,宇量高雅。
器范自然,标准无假。
- 在这里提到了一个崇高的理想境界——宇宙之初的原始状态,它有着高远的胸怀和超脱的气质。这里的“器范自然”意味着事物自有其规律,无需人为的刻意修饰。
- 全身由直,迹洿必伪。
处死匪难,理存则易。
-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的正直和诚实比虚假和欺诈更重要。即使面临死刑,只要坚持正确的道理就不难克服困难。
- 万物波荡,孰任其累?
六合徒广,容身靡寄。
- 这里表达了对世间万物动荡不安、人们无处安身的感慨。
- 君亲自然,匪由名教。
敬授既同,情礼兼到。
- 这句话表明真正的亲情和尊敬不是通过外在的规范和教导获得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和礼节的结合。
- 烈烈王生,知死不挠。
求仁不远,期在忠孝。
- “烈烈王生”指的是具有英勇气概的君主,而“知死不挠”则表示即使面临死亡也不会放弃原则。这里的忠孝是指忠诚和孝顺。
- 玄伯刚简,大存名体。
志在高构,增堂及陛。
- 这里的“玄伯”可能指的是贤明的领导者,而“刚简”则表示其性格刚强、简约不繁。这里的“志在高构”意味着有远大的抱负,而“增堂及陛”则表示希望建立更高的殿堂并直达殿堂的顶端。
- 端委虎门,正言弥启。
君之视臣,如手足;尔之视我,如草芥。
- 这里描述了一种君臣关系,即皇帝看待臣子就如同对待手足一般亲近,而臣子看皇帝则像是看待杂草一样微不足道。
赏析:这首《三国名臣序赞》是杜甫对三国时期一些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的赞颂之作。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现了他们的英勇、智谋和忠诚等品质,还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人物的高度敬意和赞赏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