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役无时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故尧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咸以宁静宇宙,戢兵和众者也。
蜀平之时,天下皆谓吴当并亡,自此来十三年,是谓一周,平定之期复在今日矣。议者常言吴楚有道后服,无礼先强,此乃谓侯之时耳。当今一统,不得与古同谕。夫适道之论,皆未应权,是故谋之虽多,而决之欲独。凡以险阻得存者,谓所敌者同,力足自固。苟其轻重不齐,强弱异势,则智士不能谋,而险阻不可保也。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十人莫当。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斩将搴旗,伏尸数万,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皆无战心,诚力不足相抗。
【译文】
先帝顺应天意,平定巴、蜀,和吴、会二国交好,天下得以安宁,百姓有安乐之心。然而吴国再次背信弃义,使边境战事再起。虽然时运虽然是上天所赐予的,但功业必须依靠人的努力才能成就,如果不进行大规模征伐,那么战事就无法结束。这也是为了彰显先帝的功绩,实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所以尧舜时期都曾对丹水进行征伐,夏禹时期也曾用兵讨伐三苗,他们都以宁静宇宙,停止战争,安抚民心为目的。
在蜀地被平定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吴国应该灭亡,自那以后十三年,就是所谓的一周,平定吴国的期限又回到了今天。议论的人都说吴楚归顺后才能称霸,无礼之人先强大,这是他们所说的侯的时代而已。如今我们实现了统一,不能与古代一样来理解。符合道义的说法,都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因此谋略虽多,决断却要独断专行。凡是靠险阻才得以存活的国家,都认为敌手相同,实力足以自保。如果双方的实力悬殊不同,强弱之势有异,那么智慧之士无法谋划,而险阻也无法保全。蜀国的形势,并不是没有险阻,高山如云霓般巍峨,深谷无边,一马难行,悬车而过方能到达,这些都是因为一人拿着戟,十人都难以抵挡。然而当进发的时候,并没有藩篱的限制,砍杀敌军,拔取旌旗,尸体布满战场,乘胜追击,席卷直入成都,汉中等诸城都如同鸟栖一般不敢出来应战。这并不是没有战斗意志,实在是力量不足以抵抗。
【注释】
(1)顺天应时:顺应天道,适应时势。指顺应历史发展规律。
(2)西平巴、蜀:西面平定了巴、蜀二地。
(3)南和吴、会:南方联合吴、会二国。
(4)海内:全国上下,天下。
(5)兆庶:百姓。
(6)复背信:再次违背信义。
(7)期运:时运。
(8)功业:功绩事业。
(9)大举:大规模出兵。
(10)役:劳役,这里指战事。
(11)隆:推崇,尊崇。
(12)丹水之伐: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对丹水的征伐。
(13)三苗之徵:夏朝时对三苗族的战争。
(14)宁静宇宙:使天下太平安定。宇,宇宙;宙,时间。
(15)侯:侯王或诸侯君主。
(16)一统:统一。
(17)不得与古同谕:不能和古代的情况相提并论。谕,同“喻”,比喻、说明的意思。
(18)适道:符合道德准则。
(19)未应权: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判断与决策。
(20)谋之虽多:谋划的人很多。
(21)决之欲独:决定的事情只靠自己一个人来做。
(22)皆言一夫荷戟:都说一个男子扛着戟就能抵挡十个士兵。
(23)及进兵之日:到了出征作战的那一天。
(24)曾无藩篱之限:没有任何障碍限制。藩篱,篱笆;限,界限。
(25)斩将搴旗:斩杀敌方将领,夺得军旗。搴,拔取;旗,旗帜。
(26)伏尸数万:杀死或俘虏几万人的尸体。
(27)乘胜席卷:趁胜利之势,如卷席般地快速行动。
(28)径至成都:直接抵达成都。
(29)汉中诸城:汉中郡的各县城池。
(30)鸟栖而不敢出:像鸟儿那样栖息不敢出来。形容恐惧、畏缩的样子。
【赏析】
此诗是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开头部分,表达了他对先帝刘备的忠诚之情以及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全诗共七句,每句都有深刻的寓意和深远的影响,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的深邃思想和卓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