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花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于寂灭道场坐金刚花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花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品竟。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闇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诗句翻译
梵网经中,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从初现莲花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为释迦牟尼佛。于寂灭道场坐金刚花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花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品竟。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黯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译文
梵网经中提到,释迦牟尼佛在初现莲花藏世界的东方而来,进入天王宫并讲述魔受化的经书之后,降生于南阎浮提迦夷罗国。他的父亲名为摩耶,母亲名叫白净,我的名字是悉达多,七岁时出家修行,三十岁便成就正果,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在寂灭道场中,他坐在金刚花光王座上。直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在那里他阐述了第十处的说法。当时佛观察了各个大梵天王的网罗幢,因此讲述了佛法的道理。无量世界就像是网眼一般,每一个世界都有其独特性,而佛法也像无量世界一样多样。我现在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八百多次了,在这里为了娑婆世界,我将再次坐下金刚花光王座,直到摩醯首罗天王宫。这里所说的法门是所有众生普遍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我将从天王宫往下走到南阎浮提的菩提树下,那里是地上的所有众生——那些愚昧无知的人,他们谈论着我的卢舍那佛心地中最初始的心念。我总是诵读一戒光明和金刚宝戒作为自己修行的根本。这两部戒律是佛陀的根本教义,也是所有菩萨的根本教义,它们代表了佛性之种。所有众生都有佛性,无论是意识还是色心,只要它属于情感和心绪的部分,都能融入佛性的戒规之中。这种戒律总是存在并且持续存在,它是我们的法身。就像这十波罗提木叉一样,它来自整个世界。这一戒律是历代以来所有众生都顶礼膜拜并遵守的法则。今天我将重新为这些大众解释十无尽藏戒品。这是每一位众生修行的根本。
关键词注释
- 卢舍那佛:指释迦牟尼佛,即佛教的创始人。
- 菩萨心地戒品:佛教戒律之一,教导菩萨修习心地戒律的重要性。
- 金刚花光王座:象征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和力量。
- 摩醯首罗天王宫、“十波罗提木叉”:分别指的是佛说法的场所以及佛教戒律的象征。
- 三界:佛教中的三个不同的存在领域,分别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 三世:佛教用语,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
- 娑婆世界:佛教用语,指的是充满苦难的世界。
- 法性:佛教中指事物的本质或本性。
- 无尽藏戒品:指佛教中关于无尽财富或功德的戒律。
- 佛性:指所有众生都具有的一种本质,即成佛的可能性或潜能。
赏析
此诗以佛教经典为基础,通过描绘佛陀的教诲及其影响,向读者展示了佛陀的智慧与慈悲。诗句中反复强调了佛法的普适性和普遍性,以及佛陀对于众生的关怀。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诗人传达了佛法对于个人修行和社会教化的重要价值及其深远影响。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佛陀教义的赞颂,也是对众生修行道路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