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是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诗句

  • 维摩诘经 · 佛国品第一
  •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 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
  • 是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 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译文

《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
那时,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不要这么想,认为这个佛土是不干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国土是非常干净的,就像自在天宫一样。”
舍利弗说:“我看着这个国土,到处都是丘陵、坑洞、荆棘和沙砾,土石山丘布满尘土,非常肮脏。”
螺髻梵王说:“你心里有了高低之分,如果不依靠佛陀的智慧,就只会看到这个国土是不干净的。舍利弗!菩萨对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他们内心的纯净使他们能够看到这个佛土也是非常干净的。”
佛陀用脚轻轻一按地面,立刻出现了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景像,其中有许多无数的珍宝装饰着,就像是一个无量功德的宝庄严土。所有的大众都赞叹不已,他们都看到了坐在莲花上的自己。
佛陀对舍利弗说:“你好好看看这个佛土有多干净!”
舍利弗回答说:“很好,世尊!我以前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佛土,也未听到过如此美妙的声音。如今这个佛土竟然如此干净明亮。”
佛陀告诉舍利弗:“我的国土总是这么干净,就是为了教导低等众生。通过展示这个世界的恶来教导他们,让他们知道世界上还有美好存在。”
“就像一个天上的神仙们一起享用珍馐美味,他们的品味不同,但都能品尝出食物的味道。也是这样,舍利弗!如果你的内心纯洁,就能够看到这个国土是多么的美丽和富有功德。”

注释

  • “尔时”:在这时。
  • “螺髻梵王”与“舍利弗”:分别指螺髻梵天和舍利弗,是故事中的两位主角。
  • “谓此佛土以为不净”:认为这个佛土是脏乱不堪的(不洁净)。
  • “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为什么呢?因为我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净土是那么的洁净。
  • “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菩萨对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看待的。
  • “深心清净”:内心极其纯净。
  • “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通过展示这个恶的世界来教导这些众生如何去发现和认识到佛法的美好。
  • “若人心净”:如果一个人的心是纯净的。
  • “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就可以看到这个国土的功德和庄严。
  • “我佛国土”:佛陀的国土。
  • “恒净若此”:始终如一的清洁。
  • “示是众恶不净土耳”:通过展示这个恶的世界来教导众生要看到善的存在。
  • “随其福德”:根据个人的福报。
  • “饭色有异”:饭的颜色是不同的,这里用来比喻众生因福报的不同而看到的佛法世界也不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