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    
    
注释:此句讲述的是文殊师利与维摩诘的对话,维摩诘在此处以病示人,教导文殊师利如何通过调整心态来面对生命中的痛苦,包括老化、疾病和死亡等。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

注释:此句强调了菩萨对于痛苦的感受,认为真正的痛苦不是外在的病痛,而是内心对痛苦的执着。当菩萨能够超越这种执着,不再被病苦所困,就能超脱于生死轮回之外,不为任何痛苦所累。

何谓缚?何谓解?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    
    
注释:这两句讨论了“缚”与“解”的概念,指出解脱痛苦的关键不在于外在的困境,而在于内心的执着和执着所产生的束缚。菩萨应该用智慧来破除这些束缚,而不是被它们所束缚。    
    

译文:

文殊师利!这就是有病的菩萨调伏自己的心态。为了消除衰老、生病、死亡的苦楚,这是菩萨的菩提。如果不是这样,自己的修炼就毫无意义。就像胜敌一样,才能成为勇士;同样地,同时除去老、病、死的痛苦,才是菩萨的境界。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

注释:这句话强调了菩萨在面对自己的病痛时的内心态度和行为方式。菩萨应当从内心深处去理解自己的病痛,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外在的障碍或苦难。

”`
赏析:

这段文本通过对文殊师利探病过程的描述,展示了菩萨如何在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痛苦时找到内心的平和与清净。其中蕴含的深层思想是关于如何通过调伏自己的心性来超越痛苦,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这不仅是对修行者的指导,也是对所有追求心灵成长的人们的一种启示。

这段文字还涉及到了佛教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缚”与“解”、“爱见”等。这些概念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为理解和学习佛教提供了重要的视角。通过深入探讨这些概念,读者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佛教的思想体系。

这段文本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作品,也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教科书。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菩萨如何在逆境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还向我们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对个人的提升,也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因此,学习和理解这段文本对于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