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诗句
1. 维摩诘所说经 · 观众生品第七
2. 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3.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4.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5.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6.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7.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8.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9.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0.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1.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12.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13.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译文
1. 维摩诘所说经 - 观众生品第七:
译文:《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向观众询问:“女子的身体容貌现在何处?”
注解:此处的“女身色相”指女性的身体和外貌。
赏析:这是《维摩诘经》中的一个著名提问,探讨了身体和外貌的相对性与无常性。
2. 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译文:天问舍利弗:“你的女身色相现在哪里?”
注解:这里的“女身色相”指女性的外表和身体特征。
赏析:通过提出“女身色相”的问题,天显示了对于物质世界本质的深刻理解,并引导舍利弗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3.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译文:舍利弗回答说:“女性的外在表现没有固定位置,也没有绝对不出现的地方。”
注解:这里强调了女性身体状态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赏析:舍利弗的回答反映了佛教中关于万物无常的思想,即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
4.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译文:天解释说:“所有事物,无论是什么,都是这样,既存在又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就是佛所说的。”
注解:这表示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基于主观体验的相对性,没有永恒的实体或绝对的存在。
赏析:天的观点强调了现象的相对性和主观性,以及超越这些现象的更高智慧。
5.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译文:舍利弗询问天:“你在这里消失,将去哪里?”
注解:这里的“此”指代之前提到的“女身色相”。
赏析:通过提问,舍利弗探索了生命结束之后的状态,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6.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译文:天回答:“我所经历的生命,就像你们一样。”
注解:这表明佛的教义认为一切生命形式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赏析:这种回答展现了佛教中的平等观念,强调众生之间没有根本的差异。
7.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译文:天说:“我所经历的生命不是消失,而是转变。”
注解:这表达了对生死轮回的超越理解,指出生命的流转不仅仅是消失。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生命的连续性和转化性质,超越了传统的因果循环观点。
8.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舍利弗询问天:“你长久以来是否已经得到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教中的最高境界,通常指悟道或悟性的实现。
赏析:这个问题表明了舍利弗对天是否有达到某种精神或智慧层面的高度的好奇。
9.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天说:“如果舍利弗还是一个凡人,那么我就已经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解:这表明了佛的智慧是通过不断转世和教化而传递的。
赏析:通过比喻,天展示了其智慧的增长和对众生教化的能力,强调了佛教中的导师角色。
10.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译文:舍利弗回答说:“作为凡人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被称为地方。”
注解:这表达了舍利弗对自己地位的谦逊态度,以及对佛法的尊重。
赏析:舍利弗的回答反映了他对于自己地位的认识和对佛法的敬重。
11.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译文:天解释:“如果我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也是没有地方的。为什么?因为菩提没有一个固定的归宿。因此,没有人能够得到它。”
注解:这解释了为什么真正的智慧是不可得的,因为它超越了任何可以感知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赏析:天的解释强调了智慧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以及它的不可捉摸的本质。
12.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译文:舍利弗问道:“现在所有的佛陀都已经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的即将获得,有的已经在获得之中,它们的数量如此之多,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注解:这反映了舍利弗对佛教教义中数量和存在的疑问。
赏析:舍利弗的问题揭示了他对佛教概念深度的理解,特别是关于数量和存在之间的关系。